二、全汇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崩溃,使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遭到破坏。为了对战后国际金融和贸易关系进行计划和控制,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1944 年 7 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召开了 44 国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根据该会议的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俗称世界银行),具体执行布雷顿森林协定,协调全球性的金融和货币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战后具有以下特征的以美元为中心的、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
美元与黄金挂钩,35 美元等于 1 盎司黄金。成员国确认和有义务维持这一官价,美国则有义务准许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使美元享有与黄金同等的特殊地位。
-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会员国必须建立用黄金或美元表示的本国货币的固定平价,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固定在货币平价的士 1%以内,各国有义务进行干预,使汇率保持稳定。
-
干预汇率的措施主要有调整利率、动用外汇平准基金、实行外汇管制、输出黄金或举借外债、对货币实行法定贬值或升值。
金汇兑本位制有其天然的缺陷。这种固定汇率制度的运行依靠两根支注,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二是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固定比价。而二者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该制度需要增加国际储备的供应。与一国中央银行不一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力做到这一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黄金供应量没有大幅度增加,而主要是靠向该体制中注入更多的美元。
60 年代美国的持续收支逆差削弱了美元作为安全资产的地位,越南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使人们对美元失去了信心, 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越来越转向黄金。结果,美国的黄金库存由 1948 年的
240 亿美元下降到 1964 年的 150 亿美元和 1971 年的 110 亿美元。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国被迫背上了或者失去其黄金储备或者改变规则的巨大调整成本包袱。同时,当一国国际收支恶化,大量国际游资突然撤离该国而挤兑外国货币时,该国往往需要动用其黄金外汇储备以应付挤兑风潮和维持汇率波动的界限,这会引起一国黄金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如果这样还不能使本国市值回升,该国就可能公开宣布货币贬值,转嫁外汇危机。一国货币贬值后, 其他国家货币也往往跟着贬值,从而导致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与混乱,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内部容易发生外汇黑市买卖,扰乱国内金融市场。
所以,当 1971 年 8 月 15 日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时,美元与黄金挂钩这一支柱就倒塌了。随后,西欧国家和日本也先后实行了货币对美元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这一支柱也倒塌了。至此,金汇兑本位制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