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口管理

企业一旦决定采购,则需要进一步落实是在当地采购还是在国际范围内寻找货源(进口)。企业在这方面的决策涉及到三类不同问题,一是进口与当地采购的抉择,二是进口的程序,三是进口战略。

在进口与当地采购决策中,通常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当地货源短缺情况(长期性的,季节性的,或周期性的);

  2. 外汇管制;

  3. 差异成本(关税、非关税壁垒、出口补贴、保险、运费);

  4. 企业生产或销售的国际化状况;

  5. 企业所具有以合理的成本顺利进口的技能;

  6. 最终消费者排外偏见的影响(例如:产品或部件的外国色彩是否明显);

  7. 劳工组织的敏感性(通常与有关产品或部件的劳动力密集度相连);

  8. 对外国产品的偏爱。

  9. 公司之间或公司内部的协议情况。

从总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生产单位的物资供应来源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选择进口通常着眼于 9 项基本因素:合理的价格;较高的质量;国内缺乏的品种;迅速交货与连续供应;更好的技术服务;更先进的技术;作为营销工具(特别是在企业为了能向某国消费者出售产品而需要从该国进口产品以作为抵销的情况下);与它国姐妹公司的联系; 竞争手段(以压低当地供应商的价格)。此外,供应商能够提供更改订单的灵活性,以方便本企业产量变化要求,以及付款市种和支付条件等也为一些企业所看重。

在战略考虑中,从联属企业进口为许多企业所注重。这种战略的优点之一是企业能够认识到建立海外企业以服务于当地装配或市场可能比将这些业务转包给外部企业更有利可图。1986 年,美国 36%的进出口是在美国企业其

a . 这些估计数假定与 Genag 的交易实物量不变。

母子公司之间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体系内部进出口的重要原因是产品技术密集度,产品技术密集度越高,内部采购越有可能发生。

当然,从国外采购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对海外声誉好的卖主的地点选择与评价;订货与交货的问隔时间;加快发货和与外国人员直接接触存在困难;政治与劳工问题;汇率波动;忖款方法;商品质量;拒收与退货问题;关税;货物结关需要额外文件成本;法律问题;运输;语言;社会文化习俗。如果国外采购来自非联属企业,上述许多问题会更为突出,因为本企业不能家对待联属企业那样对非联属企业施加影响。

现代化生产推进了及时库存管理(Just—in—Time Manage—ment),要求配件收到后迅速投入制造过程,使得企业更加注重采购品的质量、迅速交货、残次品少。由于与当他采购相比,到国际市场采购需要更长的备运时间, 因而周密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库存控制也很关键。为此,企业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寻找可靠的供应商。供应商的可靠性不仅表现在能力上,而且表现在意愿上。只有那些有能力并愿意以合理的价格按时、按质。按量供应本企业所需要的部件或其他投人物的供应商才是可靠的。在存在卖方垄断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注意适当分散供应来源,以免陷入被动地位。

第二,周密预测供应线上可能出现的矩缺或阻塞,如罢工,运力不足等造成的阻塞。

第三,建议供应商使用合适的唛头、文件、包装和运输工具。

第四,如果企业选择离岸价(F.O.B)而非到岸价(C.I.F),则需采用低成本运输方式。

第五,越过关税壁垒(即确定货物的价值,尽量将其归类于低税档,预测最后的征税情况——最后征税可能在实际进口几个月之后进行)。

第六,维持当地制造竞争产品与进口的平衡,以避免国内生产者通过价格大战或指控倾销等手段进行报复。

第七,随着当地进口限制和外汇管制的变化而调整国际采购策略。

国际采购所需要的技巧与企业对外国资源的渗入程度有关。如果通过企业外面的进口商、国外卖方驻当地代理、进口经纪人或当地经销商进口,进口的专业技巧可以低一些。但如果企业直接向国外出口代理商、出口商、或本企业在国外的分公司、子公司、代理商自行采购,所需的采购技巧就要高得多。如同出口一样,国际采购渠道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量、法律规定、竞争者对现有渠道的控制程度、企业的国际结构以及企业拥有的采购技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