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国经营与国内经营的关系
l、跨国经营是国内经营的必然发展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跨国经营体现了商品经济国际化的内在必然性。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价值的生产,因而具有内在扩张趋势,物质生产③和市场是这种扩张的两个基础条件。
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以蒸汽机和纺织帆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大工业的建立。生产的纵深发展,需要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突破民族国家的传统疆界, 形成了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跨国经营活动。19 世纪末期 20 世纪初期以内燃机、汽车。电气用具等科学技术发明和运用力基本内容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电力、钢铁、化学和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原有工业部门不断发展和分解的同时,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物质生产过程扩大到了广阔的范围,劳动对象的范围亦空前扩大,带来了生产国际化。这时,不仅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供求以世界为舞台,直接生产过程也突破了各个国民经济的限制。5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的开发,进一步加
1 ①John Fayerweather,Internathnal Business Manage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McGtaW 一 Hill Book Company,1969.p.5。
② Richard D ,Robins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Aguide to Decision Making,Holt,Rinchard
and winston,inc. ,1973,P.12。
深和加速了生产国际化进程。
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发展的,在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交换既服务于分工,又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其结果必然形成分工的国际化。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分工的内容、范围和形式,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深度。早期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而后的国际分工逐渐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分工,产业各部门内部的分工逐渐深入,进而发展到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日益取代自然资源在国际分工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将世界各国社会再生产各阶段和各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本质上消除了经济发展的民族局限。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突破民族国家传统疆界的表现是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商品生产和流通,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之提供了客观条件,并促进了商品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电子计算机、电信等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和完善,已将各国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作为商品经济中的资源转化体,要生存,就必须越来越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世界市场;要发展,实现内在扩张趋势,就更需以世界市场为舞台来展开经营活动。
2、跨国经营的特殊性
从跨国经营与国内经营的横向比较来看,跨国经营主要有以下的特殊性:
- 跨国经营不仅涉及在国内经营中必须面临的环境因素,而且还面临国际环境因素和东道国环境因素。在国内经营中,即便经营面涉及全国,经理们电不必对环境因素过分在意,因为这些因素对他们来讲是既定的、内在的、“不变的”。同一语言、单一货币、同类文化,经理们就是在其中成长和生活的,因而十分熟悉和了解,他们能本能地对这些因素加以预见和接受, 因而加以忽视。
相反,在跨国经营中,经理们不仅面对自己所熟悉的国内环境,而且要面对不熟悉或者不怎么熟悉的国际环境和东道国环境因素。对于经理们尤其是对于缺乏跨国经营知识和阅历的经理们而言,后两方面因素完全是作为一种外赋力量而起作用,令他们苦恼的是,国内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在国外常常行不通。结果是这些外赋力量使得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从策略、政策、组织直到具体的经营过程都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
虽然跨国经营并不要求改变管理所包含的基本职能,却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扩展了每一职能的内容。管理操作的每一阶段都必须对付外在因素的各种变化和跨国经营的全球性特征所带来的各种内部差异,因此,跨国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特征并不在于在职能上具有决定性的做法和观念上的明确实体,而在于跨国经营须据以进行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必须加以对付的各种外在变量。
-
由于跨国经营涉及到外赋的东道国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特别是由于跨国经营,①涉及不同的主权国家;②处于大为相异的各种经济条件之下;③与价值体系和机构不同的人打交道;④涉及更大的地理空间和产业序列;⑤各市场容量、人口与百积差异很大,因而挖掘企业经营活动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速企业成长的潜力很大,相应地,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也比单纯的国内经营要高得多,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 1—2 跨国经营管理与国内经营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