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史实的公私档案

我国自商、周时起,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事,多用甲骨、铜器、竹简、缣帛、纸张诸物刻写下来,并于中央及各地相应地设置专门机构来进行保管。设在中央的有周朝的“天府”,汉朝的“兰台”、“东观”,唐朝的“国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朝的“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设于地方的机构虽不见

诸记录,但大概还是有的,只不过其名不显罢了。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有人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发现一批刻有文字的甲骨,但当时莫知其为何物。1904 年,孙诒让在其所著《契文举例》中,开始对甲骨文字进行考释,从而引起不少学者们的兴趣。1928 年后,许多团体和个人都曾在此地多次发掘,先后共得甲骨十多万片,经过学者们研究,认识了这是殷商王朝的记事档案,它用当时的文字记载了盘庚迁殷直至帝辛亡国二百七十三年间的大事。甲骨的出土,不仅证实和补充了若干重大的殷代史实,而且为我国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关于这方面的著作有:刘铁云的《铁云藏龟》,王国维、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

《殷墟书契考释》等,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

《卜辞通纂》等,均可供参考。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或“钟鼎文”,它记录了商代,尤其是周代及各诸侯国的兵事、内政情况,如“虢季子白盘”、“不关系史实的公私档案 - 图1敦”、“小盂鼎”的铭文,具体描述了周宣王与玁狁的战争,“曶鼎”铭文又细致刻画了西周时期匡季和曶两家的诉颂情景以及各项物品的比价,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史料。研究金文有成果的著名学者有清人刘心源,近人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等。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用文字来记录事件的物品,殷商多是龟甲和兽骨, 周代多是青铜器,战国时多改用木、竹片了。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名为简;稍宽一些的长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简缀编在一起曰册。简、册不单用以记事,还有很多是古代的书籍。

竹简的发现,古代史书上记载着的有三次:一次是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有人在汲郡魏襄王墓内得竹简数十车,全部是古书,计十五种, 而流传下来的仅剩《古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二种。第二次是萧齐时期(公元 479—501 年》,襄阳楚王墓内出土《考工记》的片段。第三次是北

宋政和年间(公元 1111—1119 年),有人掘地时得竹、木简一瓮,据说多半

是汉代史料,可惜后来都亡失了。此后,自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 年) 英人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起,至今已陆续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山东临沂及西北地区的武威、居延、敦煌等地均有过不少重要发现,这都是我国战国至魏、晋时期的宝贵史料。

至于用纸张书写的文牍档案,因其份量较大,内容也十分庞杂,历来就不受人重视,只有在撰修国史或编纂地方志书时,才会想到利用它,一旦修纂完毕,便又重新束之高阁,任其蠹坏朽烂。一部分投合编修者们所好的材料,因被采用而随着史、志流传下来;而那些被摒弃掉的,则从此湮没无闻; 至于逢到战乱,其遭遇更不堪设想,往往会荡然无存。就这样,这类资料保留至今的,只有明、清两朝的部分残余了。尽管是残余吧,它却仍然可以“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而且其中也确实保存着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就北京故宫的大量档案进行过初步整理,陆续编印出版《明清史料》十编。整理明清档案的工作,现正受到海峡两岸研究机构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不仅对存藏档案分类编目,摄制成显微胶卷,而且按照不同专题进行整理出版,其工作规模之宏大,为以往所不可比拟,而且成果尤为昭著。据《社会科学辑刊》1980 年第四期所载《辽宁省历史档案简介》一文介绍:其地现存历史档案一百三十余万卷(册),其中,“最早的是唐开元二年(公元 714 年)的,距今一千二百多年,最晚的是‘九一八’前后

的。就其朝代分,有唐朝的,明朝的,清朝的和民国年间的,也有少量日伪时期的。”从该文所刊的目录看,可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山东曲阜孔府档案的整理和出版(《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齐鲁书社出版),是近年来私家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一个新成果。孔府,即衍圣公府,由于其世袭罔替和不随封建王朝的改换而衰落的特殊贵族地位,得以保存了大量的档案资料,现存的明、清、民国时期档案约二十万件,经分类整理共九千余卷。象这样的封建贵族地主的第一手材料在中国是仅有的,它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及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法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私家的家谱、族规,商号、公司的契约、账册、文书,地主的地契、租簿,如果能够集中起来,对了解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很有帮助,这无异也是史料中的瑰宝。只可惜这类东西尚缺乏系统整理,除近代工、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曾出版过一些这类资料外,公开刊行的还不算多。至于记载个人生活的日记、笔记、手札、函电、回忆录等,特别是对历史产生过影响的有名人物的记述,更不能轻易放弃,因为其中经常保留着若干“不欲为外人道”,而又确乎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