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技术的迅速发展

考古学越来越多的采纳自然科学中新出现的技术成就来提高考古技术水平,帮助其研究工作更好的开展。考古工作者应该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并与自然科学各有关学科(如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等)的工作者密切配合,开展研究。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世界考古学开始采用放射性碳素(即 C14)测定年代的方法。这使考古技术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自然界中的碳,有其放射性的同位素 C14,在生存着的有机物所含碳素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且与大气中的碳发生一定的交换关系,保持平衡。一旦有机体死亡,这种交换关系便终止。原来有机体中所含的 C14 大约每隔 5730 年±40 年减少为原有量的一半。因此,根据古代遗留下的有机物(如碳、木头、骨骼等)中 C14 放射性的减少程度,便可以大致测定其绝对年代。我国从 1965 年开始在考古学方面使用这种方法,已得到近千个可靠年代数据。如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确定其年代为距今 18865±420 年,就比以前估计的五万年前要精确得多。又利用 C14 的年代数据证实同属仰韶文化的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文化中,半坡类型要早于庙底沟类型。这些具有充分根据的科学数据,为考古断代(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整个新石器时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用碳 14 仅能测定三四万年以内的绝对年代,并有一定的误差。年代越远,误差越大。用粒子加速器能测定十万年以内的年代,而误差极小。

现在,测定年代的方法较多,我国已用古地磁法(即利用古地磁的变迁) 测定元谋猿人是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人类。用热释光法(主要测定对象是陶片) 测定咸阳第三号宫殿遗址属于秦代。

对珍贵的历史文物采用非破坏分析法(如 X——射线荧光分析、电子微探针、中子活化分析等),不仅能鉴别出古物的真伪,而且能揭开一些肉眼

观察不到的秘密。同时,新技术也被用来整理复原文物,上海博物馆用红外线使模糊不清的古画、古帖重现出清楚的画象、字迹,即是一例。

有的学者片面强调考古技术的发展,说什么现代考古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我们不能同意这种看法。我们认为,考古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考古学的性质和任务。考古学和历史科学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