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清代史学

经世史学的蓬勃发展

公元 1644 年“甲申之变”,原在我国东北的满族统治者,乘机率兵入关, 用暴力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清帝国”。在平定“三藩”之后,清王朝争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定局面。清政权于大破坏之余,也采取了许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暂时得到一个喘息机会,社会生产很快地得以恢复和发展。清朝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疆域广大的帝国。有的史家认为康、雍、乾三朝,可比跻汉唐,成为“一切学术发展的时代”①。梁启超说“清初诸师, 皆治史学”,因为他们“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以及其他经世之务”①。清初统治者,对那些“志存匡复”的人们是十分畏惧的,曾屡兴“文字狱”进行镇压。庄廷第七节 清代史学 - 图1 在他所整理的《明史辑略》一书里,偶而用了建夷、夷氛、夷寇等字句,便触怒了清廷, 对庄廷第七节 清代史学 - 图2 掘墓戮尸②,对庄的父亲、兄弟和侄儿以及参与编书、卖书的达七十多人,一律砍头示众。这样残酷的镇压,并没把清初的史家们吓倒,他们继承了我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面对屠刀,进行了英勇的斗争。黄宗羲奋起于浙东,倡言治史,在他所著的《明夷待访录》和其他著作里,对君权给予全盘否定。唐甄在他的《潜书》里斥言:“自秦汉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顾炎武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全然不顾一切,就连封建制度的基本教条,所谓“君臣之义”,也抛开了。以上这些大师,在当时的史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清初的统治者,感到光用镇压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改用大开“博学鸿词科”、“经学科”,以优礼相遇的方法,收罗文人,搜集各类著述, 先后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③,并开馆撰修《明史》,遂把广大学者笼络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一做法在客观上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谈到清代的史学贡献,首先应提《明史》的撰修。从康熙年间开始,清政府即召集以万斯同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名人,参与修史工作①;收集了丰富确实的材料,再加上《明实录》和国家档案,先写成初稿,又经过几十年的讨论修改才定下来。在技术上和内容的考订上都比前几代的史书完善。它的价值不但优于宋、辽、金、元四史,就是与宋代史学家修的《新唐书》、

《新五代史》比起来,还要高明些。在纪传体的正史中,除“前四史”外,

《明史》要算最好的一部了。

除以上纪传体外,还有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夏燮的《明通鉴》、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对我国史学都有不小贡献。

在清代史学队伍中,有一支劲旅。就是以黄宗羲(字太冲,学者称他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和他的弟子万斯同、再传弟子全祖望等代表的“浙

① 梁启超:《论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② 参见《顾亭林文集》卷五:“记南浔庄氏私史一案”;《榴庵随笔》;全祖望《浙江两大狱记》;印鸾章:《清鉴》。

③ 清修《四库全书》共 3470 种,79018 卷,存目 6819 种,94043 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①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五《书两朝从信录后》。

东史学派”。他们高举“经世致用”大旗,在当时史学阵地上,冲锋最勇敢、最坚决。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未完成的《宋元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可以说,黄宗羲不仅是清代史学的开山,而且也是我国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所辑的《明史案》、《明文海》、《南雷文定》,以及万斯同的《历代史表》、全祖望的《经史答问》、《鲒埼亭集》,“为功与史学甚大”。后起的邵二云、章学诚等,均卓然成家,对史学的贡献是很大的。

清代史学家,已知道对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如马骕②的《绎史》就是著名的一例。他用各种古籍材料,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尤其是先秦的历史;吸收了编年体和纪传体之长,运用了类似我们今天编写古代史的方法,使《绎史》成为当时的史学名著,被人称之为“马三代”。顾亭林极为赞赏《绎史》, 认为是“必传之作”。不过,马氏的综合能力虽强,但缺乏分析,考证工夫不深,所引用的材料很多是不可靠的,这是他的失败之处。对于历史进行比较研究的,除马骕之外,还有严衍的《资治通鉴补》,他把史书中的材料都摊出来,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那些材料删去了,那些材料弄错了,很有贡献。沈炳霞的《新旧唐书合钞》、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都是把两书并列对比,看他的异同,这些著作,对史学研究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