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的运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用历史的态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怎样分析“祖国”这个概念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它原理联系起来,(γ) 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时说,如何分析祖国这个历史概念呢?《共产党宣言》曾经指出,工人没有祖国,这个原理阐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的思想。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又曾经号召进行民族战争,保卫祖国,因为在民族战争中保卫祖国是完全必要的。工人没有祖国与保卫祖国,这似乎是两个矛盾的概念,然而它们在各自的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却又同时都是正确的。①这样的例子,启发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对于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十分重要的是应将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统一起来。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它的科学性已被历史本身的发展所证明,任何试图动摇这一方法的观点,都肯定站不住脚。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一切都做得十分准确了, 没有什么问题了,事实不是这样。在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一章中,我们着重讨论了对待剥削阶级进行分析、研究时,实际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解阶级分析方法,没有用历史的观点把握阶级、阶级斗争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把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关于这个问题,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分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奴隶制的分析,都是我们从方法上进行学习的极好例子。恩格斯是这样讲的:“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和其他类似的现象,对这些可耻的现象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做法。可惜,这样做仅仅说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这就是:这种古代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和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我们的感情。但是,这种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存在,它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任何的说明。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地研究一下,那我们就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取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①

当然,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不仅对剥削阶级曾经表现出非历史主义的倾向,就是对属于劳动人民阶级,有时也会表现出非历史主义的倾向。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的农民阶级,特别是关于农民阶级的起义斗争,评价就很不一致。其中有些意见,过分地拔高或过分地贬低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就

④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 14 卷,第 348 页。

① 《给印涅萨·阿尔曼德》,《列宁全集》,第 35 卷,第 238—23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197 页。

带着严重的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这不是科学的阶级分析,因为它没有历史地去考察农民阶级,既没有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出一定时代的农民阶级的特点, 又没有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出一定时代中农民阶级进行阶级斗争、举行农民起义所可能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对于贯彻唯物史观,包括对于贯彻阶级分析方法,是有重要意义的。

历史是一个过程。历史上的一切现象,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经济、政治的各种制度到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活动,从每个历史活动者到整个阶级、整个民族的行动⋯⋯都是作为过程而展开、而存在的。历史地考察这个过程,才能真实地描述这个过程,科学地解释这个过程。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学会运用这个辩证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有利于防止历史研究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