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的史学

十九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的史学,是在民族自觉的潮流中发展起来的。本来,德意志各邦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激荡,有要求统一的倾向。但在 1815 年维也纳会议以后的反动年代中,德意志并没有达成向往已久的统一。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出面呼吁,要求历史学家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

自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起,德意志的历史学家开始大规模地整理史料, 编纂并出版《德意志史料集成》 (MonumetaGermaniae Histoica)。这部

《史料集成》包括公元六世纪至十五世纪这一千年间所有一切关于德意志的重要文献资料。它按类分编,共分为五个部分:编年史类、法令类、公文类、信札类和考古类。每一部分均由专门学者负责编纂,对于每一项文献资料都要求精详地考订其出处,校正其文句,诠释其语义,使后人进行研究时有一个最可靠的基础。《德意志史料集成》的编纂和出版,先后由著名历史学家佩尔兹(Ge-org Heinrich Pertz,1795—1876 年)、威茨( Georg Wa- itz,1813—1886 年)总其事。他们竭毕生之力从事于这项艰巨的工作,贡献独多。后来,《德意志史料集成》总共出了一百二十大卷,直到 1925 年才最后完成。

十九世纪初年,在德意志史学中开一代之新风的是尼波尔(Barthold Georg Niebuhr, 1776—1831 年)。他原为丹麦人,以客卿的身分在普鲁士王国政府中供职,并一度在新建立的柏林大学讲学,名震遐迩。1811 年, 尼波尔出版其所著的《罗马史》,在古史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其中包括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历史学家,往往都是辗转抄袭,而不去钻研原始资料,于是以讹传讹,一直错了下来。所以,他这部

《罗马史》便从批判前人的著作入手,剔除那些无稽的传说和前人所作的错误结论,而纯粹根据可信的事实,给罗马史搭起一个新的骨架。尼波尔以“科学态度”相标榜,他影响了一代新人。十九世纪德意志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 无疑要推朗克(L- 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 年)。他出身于屠林根地区一个信仰路德教的资产阶级家庭,早年曾在莱比锡大学研习语言学和神学,后来因为读到尼波尔的著作,才转而专心研习历史。朗克是在“神圣同盟”和梅特涅的反动年代成长起来的,他在政治上很保守,而在史学研究中标榜纯“客观主义”。1824 年,朗克出版其所著的《1494 年至 1535 年罗曼与日耳曼各族史》,顿时声誉鹊起,并因此受到普鲁士权贵人士的赏识,

被聘为柏林大学的教授。1841 年,他又获得“普鲁士钦定历史学家”的头衔, 俨然被尊为史学界的泰斗。朗克主持柏林大学的历史讲座达四十六年之久, 他用“西米纳尔”(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批又一批的历史学家, 形成一个势力雄厚的学派,即近代资产阶级史学中的“朗克学派”,影响甚巨。朗克活到九十一岁的高龄,他的全集有五十四卷之多,其代表作为《教皇史》。

朗克之所以在近代西方史学史中显得重要,倒不在于他的那些著作,而在于他所标榜的那一套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朗克认为:写历史必须“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历史学家应当经常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由于政治上或宗教上的原因而党同伐异。他甚至讳言历史的教育作用,说历史学家不应当存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只追求事实真相,不褒贬是非。然而,这种纯“客观主义”的说教是虚伪的。有人指出: 朗克实为普鲁士“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十九世纪偏见最深的史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