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元明史学

官修史书的衰落

元代初期的统治者,如成吉思汗等,“只识弯弓射大雕”①,极端崇尚武功而轻视文事。他们曾把知识阶层的“儒者”,列为当时社会的“第九类” 人物,处于“娼妓”之下。由南北两宋蓬勃发展起来的文化学术,到了元代, 便一蹶不振了。元世祖忽必烈,虽曾接纳金代状元王鹗的建议,设史馆修撰宋、辽、金三史②,但也不过是装璜门面而已。一直到元顺帝时,尚未见有什么史书撰成。从元顺帝开始,元朝的统治已踏入没落阶段,这时才深感有总结前代“兴坏之原”的必要,便接受右丞相脱脱的奏请,设史馆,正式修撰宋、辽、金三史③。但这时的时局已很动荡,各地人民的武装起义越来越激烈。韩林儿、徐寿辉等,雄据一方,元朝统治者惴惴不安,对于修史工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再加上他们所选史官,没有真才实学,缺乏分析综合浩繁史料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宋、辽、金三史只能草率告成。《宋史》长达四百九十六卷,堪称巨著。但其中纪传互异,志传互异,传文前后互异, 世系及官资的不实及前后错误重复之处,达数十事之多,“舛谬不能殚数”④。在我们今天看来,《宋史》虽芜陋,但篇幅浩繁,确还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可作我们研究宋代史实的参考。

《辽史》修得非常简略。这主要因为辽时禁止所撰史籍传出境外,以致流布不广。金灭辽后,也不知文物书籍的重要,没有及时搜集保存,以致辽代文献散失极多。元代编撰《辽史》,由于史料缺乏,所以编得十分简略, 使后人研究辽代史实,感到十分困难。

《金史》修得较好。施国祁说:“金源一代,年祀不及契丹,舆地不及蒙古,文采风流不及南宋,然考其史裁大体,文笔甚简,非《宋史》之繁芜; 载述稍备,非《辽史》之缺略;⋯⋯。”可见《金史》与其他二史比较,还有一日之长。

在元代的史学中,只有元初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与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是值得推许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文献通考》“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类案而考。又其所载宋志最详,多宋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志》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这说明《文献通考》所搜罗的繁富资料,所汇集的典章制度,给究心文化史的学者以很大方便。马端临在当时统治者的高压下编写此书,一方面怀念故国南宋,对劳动人民寄寓了同情;一方面又愤恨南宋统治者腐败黑暗的统治。如指出“湖田、圩田之利己困民”,行盐法“而州县之横敛起”,这也是《文献通考》的长处。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虽然说是承继王应麟而起的,体例上无多大创新,但所释、所注,对后代研习《通鉴》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命运,十分关心。如《资治通鉴》二八五卷中写道:“契丹入汴,帝与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学士范质草降表”。注曰:“臣妾之辱,

①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 《史元》卷一六一,《王鹗传》;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十三。

③ 权衡:《庚申外史》;缪荃孙:《白云自在龛随笔》卷一有引。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惟宋为然,呜呼!痛哉!”又说,“亡国之耻,言之者为之痛心!”这种悲愤的文字,处处蕴藏着亡国遗民不忘复国的浩然正气,给后代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再谈谈明代的史学成就。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明王朝。洪武二年(1369 年),朱元璋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宋濂、王祎为总裁官。征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赵壎、高启等近二十人为纂修官。朱元璋修《元史》的目的,在于网罗前代遗臣,厚给俸禄,使其为新朝效力, 并借以磨灭他们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表示偃武修文,借以粉饰太平。明初纂修《元史》,从开始到结束先后两次开馆,累计不足一年,①其速度为历代官修史书所不及。

由于编纂《元史》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而成书又力求迅速,因此,便产生了芜杂缺略的毛病。除此之外,又因参与修史的人,不懂蒙古文字,经常把地名、人名搞错,以致有的一人两传;而蒙古族人参修者,又多“数典忘祖”;更重要的是明初的统治者,对史馆所掌管的史料,如“实录”等, 一直秘不示人。致使修《元史》时,取材不广,范围太隘。《蒙古秘史》、

《圣武亲征录》,这样珍贵史料,都没有采用。元朝疆域极广,所详仅限于明朝境内,西域史事也未涉及。因此说,明代所修《元史》,很难称为全史。但因它保存了许多元代史料,虽很缺略,仍可供参考。

明初的统治者,对修史工作,只是虚应故事,苟且敷衍而已。到了永乐元年(1403 年),明成祖命解缙主持,开局修《永乐大典》,参加人员三千多人,五年编成,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仅目录就有几百卷之多。《永乐大典》的撰成,在我国文化史上,确乎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当时来说,确是我国文献的渊薮,空前庞大的“百科全书”,大有功于我国文化,许多宋、元史料,由它保存下来。

但是,有明一代的统治者,十分热衷于“程朱理学”。他们依靠所谓正宗儒学的空洞义理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和封建伦理。对于史学,并不怎么重视,所以始终没有大规模的修史工作。政府对修史工作既然不予重视,只有私家著叙来弥补这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