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检验与发展

唯物史观这一新的理论在 1844—1845 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时,还是一个科学的假设,它是否正确还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系统化了他们的观点之后,就立即把它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阶级斗争的总结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也不断地证实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为了科学地论证唯物史观,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放在牢固的基础上, 就必须彻底地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革命。为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完成了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之后,就着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1847 年,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写的

《哲学的贫困》,和同年十二月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所作的讲演

(这次讲演的内容,1849 年 4 月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题,在《新莱茵报》上连续发表),表明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哲学的贫困》一书,对唯物史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部著作中,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都得到了较《德意志意识形态》更为明确的阐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 1847 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①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为了使工人群众深刻而科学地了解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雇佣奴隶地位,他用较在《哲学的贫困》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40 页。

② 同上书,第 78 页。

③ 同上书,第 7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第 10 页。

中更为系统的、通俗的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从而使作为阶级斗争学说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得到了有力的科学论证。

在加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地投入了现实的革命斗争。他们的活动,在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中,迅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使原来以空想共产主义学说为指导思想具有密谋性质的无产阶级的组织—

—正义者同盟,接受了自己的观点,改组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于 1848

年 2 月公布了由他们起草的作为这个组织的纲领的《共产党宣言》。

在《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被用来说明全部历史,它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着整个《宣言》。这个基本思想是: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和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构成这个时代的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基础; 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的是(自原始公共占有制解体时起)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一斗争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已达到使被剥削和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把整个社会永远从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也就不可能把自己从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地步。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资产阶级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辩证法;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争得统治权是无产阶级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唯一道路。虽然在《宣言》中并没有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但这种思想却贯串着整个《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48—1849 年革命以前的那一时期内所完成的一切科学研究和政治斗争经验总结的最高成就。在《宣言》中所阐明的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过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革命实践已经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曾有过极为精确的概括。他说: “这部著作极其透彻鲜明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叙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叙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叙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学说。” ①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欧洲大陆已处在规模巨大的阶级斗争即将爆发的前夜。紧跟着《共产党宣言》的公布,在法国就爆发了推翻七月王朝的二月革命,接着,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的人民也都相继发动了革命,形成了 1848—1849 年的革命洪流。

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极大的热情,来迎接这个革命的高潮,他们参加并且领导了当时的德国革命。

1848 年德国的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了德国。由于当时德国经济落后,工人政治觉悟不高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松懈、人数不多, 规定了无产阶级唯一正确的策略,应该是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派的左翼结成联盟,力争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以便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根据这一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新莱茵报》,作为活动与宣传的阵地。在《新莱茵报》上,他们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当前的政治事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这些事件的实质都是尖锐的阶级斗

① 《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 21 卷,第 30 页。

争的表现,同时,又不断根据广大群众革命实践中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 使作为唯物史观核心的阶级斗争的学说,在 1848—1849 年的革命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1848—1849 年的革命,由于资产阶级背叛了人民的利益而失败了。在革命失败的最初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怀着期望革命再次迅速爆发的心理。但是,当他们从 1850 年春天起着手研究了整个四十年代的经济史,发现“正

是 1847 年的世界贸易危机才产生了二月革命和三月革命;自 1848 年中期开

始逐渐重新到来而在 1849 年和 1850 年达到全盛的工业繁荣,乃是重又强固的欧洲反动统治所由促成的动力”。于是,就抛弃了革命的高潮不久即将来临的想法,并做出结论:“新的革命只能紧接着新的危机发生。但是,它的到来也如后者的到来一样是必不可免的。”①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进入了欧洲各国政治的反动时期。在欧洲反动势力猖狂的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信反革命的胜利是暂时的。他们认为应该利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前的间歇时期,总结革命经验,发展革命理论,积蓄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提高无产阶级的政治理论水平,使其有充分的准备去迎接革命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为了总结革命运动的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光辉著作。

《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一定历史时期政治事变的经典性著作。前者可以说是从社会经济原因揭示 1848 年至 1850 年法国政治历史内在联系的第一次尝试,而后者对路易·波拿巴的反革命政变的剖析则成为前者的续篇。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这一时期法国政治事变的内在联系作了迄今尚无人超越的那样深刻而周到的分析和阐述。在这里,马克思运用法国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检验了他所发现的历史观的正确性,并且通过对法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在《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提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它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并因而加快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他还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指出专政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任务是:“把这种专政作为必经的过渡阶段,以求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一切产生这些差别的生产关系,消灭一切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改变一切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①马克思的这种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这里,他以法国历史为例,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一切资产阶级革命都不是破坏旧的国家机器而是不断加强它,便之更加适合剥削和镇压被剥削阶级。马克思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决不能保留旧的国家机器,而首先必须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彻底地打碎它、摧毁它,建立起自己的新的国家机器。这样,马克思就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上得出了最重要的结论。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莫斯科中文版,第 1 卷,第 9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104 页。

如果说,马克思在《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从理论上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运用法国的历史检验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那么,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和《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中,则从理论上总结了德国革命的经验,用德国的历史检验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

《德国农民战争》,是运用唯物史观把历史研究与现状密切结合起来的卓越范例。它是和总结 1848—1849 年德国革命经验的任务密切相联的。恩格

斯说:“德国 1525 年革命和 1848—1849 年革命间的类似之处,是异常显眼的,以致使我当时不能完全不谈到它。”①恩格斯在比较了这两次革命之后, 指出德国人民这两次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十六世纪的市民阶级与十九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叛卖了它们的同盟者农民群众所造成的。他论证了农民革命的可能性和农民自己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特点,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与农民结成巩固联盟的结论。

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中,恩格斯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各阶级的状况,它们在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革命失败的原因,都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巨大的思想力量。

同时,在以上几部总结革命经验的著作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基础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阶级与政党的关系,某一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方面的代表人物与这个阶级群众的关系问题等等,都得到了阐明和具体化。

为了证实和发展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革命经验之后,还认为建立一套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和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严谨的经济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他们在 1850 年就开始恢复了由于

参加 1848—1849 年革命而中断了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如果说,在 1848 年以前马克思把注意力放在从哲学上来论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1848—1849 年间致力于政治思想的研究,那么,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则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到了首要的地位。恩格斯除了协助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外,为了革命工作的实际需要,则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军事科学、各民族的语言学和历史学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低潮时期除从事理论工作外,为了保持对群众和舆论施加革命影响,他们还经常针对当时有关欧洲、亚洲、美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人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等重大事件,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评论。通过这些政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化了并且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政论和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密切结合着的。他们根据自己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报刊写政治评论,而写政论也使他们经常密切注意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为科学研究工作搜集和积累资料。如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所写的政治评论中所引用的经济资料,就有很多被应用于《资本论》中。

经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进行了研究,而且研究了与政治经济学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后,马克思在 1857 年 8 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开始正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莫斯科中文版,第 1 卷,第 616 页。

式动笔写作政治经济学的巨著。1859 年,马克思出版了使政治经济学革命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得到了经典性的说明:“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①

继《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后,马克思于 1867 年出版了《资本论》。在这部科学巨著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做了极为详尽的分析。他使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都豁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他使我们有可能看出社会经济的商品组织怎样发展,怎样变成资本主义组织而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对抗的(这已经是在生产关系范围内)阶级,怎样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并从而带进一个与这一资本主义组织的基础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地位的因素。”①这就是《资本论》的骨骼。可是, “马克思并不以这个骨骼为满足,并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他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这一著作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活生生的东西向读者表明出来,将它的生活习惯,将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具体表现,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将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都和盘托出。”②这就是说,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一定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取得的结果,已经全面地证实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作为一个科学的假设,自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之后,经过了 1848—1849 年革命以来阶级斗争的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它来分析一定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使它的基本原理已经得到不断地证实、丰富和发展。但是,作为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学说的唯物史观,在它还未被用来全面地分析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得到证实之前,总还不能算是一个经过科学检验全面证实了的理论。而《资本论》的出版,则使它得到了全面的强有力的论证。因此,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说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在没有另一种想科学地说明某种社会形态(正是社会形态,而不是什么国家或民族甚至阶级等等的生活习惯)是活动和发展的尝试以前,在没有另一种想象唯物主义一样把‘有关事实’排列得秩序井然、把某种社会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并给以极科学的解释的尝试以前,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别名。⋯⋯是唯一的科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2—83 页。

②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民主主义者?》,《列宁全集》第 1 卷,第 121 页。

学的历史观。”①

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认识成果,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他们通过批判地吸收达尔文与摩尔根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解释了人类起源和原始社会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对于自身历史开始科学解释的伟大飞跃。随着历史的进步,实践的发展,唯物史观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

①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全集》第 1 卷,第 1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