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考古学简史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对历史文明的注意和爱好是历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之一。远在春秋末期,孔子曾亲自到杞国、宋国,实地考察夏代商代的文物典章制度。战国时期的韩非,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也很重视文物古迹的调查,东汉时期,对儒家经典的研究、解释盛极一时,随之出现了收集、研究古礼器的风气。西晋时期,有人盗掘战国时的魏王墓,出土大批竹简, 后来学者整理出《竹书纪年》等书。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了各地的古物和古迹。唐代《元和郡县志》也按郡、县区划记载了有关文物古迹。

我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是在北宋开始形成的。“金石学”主要研究铜礼器和石刻。当时,从皇帝到一般士大夫都喜欢收藏古铜器。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是第一部金石学著作,按时代画出铜器的器形,模写铭文, 下附释文,并记铜器的大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者,还对上述各项加以考证和说明。宋代的著名金石学家还有薛尚功、赵明诚等人,他们的研究方法与取得的成果不仅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某些方面吸收了他们的成果。本世纪我国翻译 Arch-aeology 这英文名词时,考虑到九百多年前吕大临用过的“考古”这个名词,因而译为“考古学”。

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禁锢人民的反抗思想,一方面大兴文字狱, 另一方面提倡钻研古董。部分学者为了配合解释经义和整理史籍,重视金石学,著作众多,名家辈出,形成了乾嘉学派。晚清,金石学更为兴盛,研究对象不限于金石,研究方法也比较严谨。

清末、民国初的所谓“罗(振玉)王(国维)之学”,促进了金石学的发展。罗、王利用新出土的甲骨、铜器、简牍、石经和墓志,作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有较大的贡献。

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我国近代考古学开始兴起,学习了外国经验,把近代田野发掘技术与我国金石学的研究传统结合起来,并且造就了象李济、梁思永等一些世界知名学者。

解放前,全国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学者只有十几个人;系 统发掘过的地点只有十几处,资料比较零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者掠夺我国文物,破坏古迹,国民党反动派摧残文化事业,考古工作阻力重重。尽管如此,象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无论在发掘规模或取得的丰富资料上,都是世界著名的。裴文中首先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化石和旧石器,长期的实际工作、杰出的学术成就使裴文中从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在安阳发现了商代晚期的王宫、藏有字甲骨的窖穴(即“档案库”)、王陵等。当时我国大多数考古学家都是在安阳多次考古发掘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有人称安阳为“近代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就。文化部没有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没有考古所,北京有新型的全国性历史博物馆。各省、市也组成了专业文物考古工作队伍,建立了博物馆。部分省也没有考古所。全国十来个综合大学历史学系与人类学系设有考古专业。国务院两次颁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各地经常有重要文物出土,外国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中国考古学已进入黄金时代。我国地下出土的大量文物,帮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对广大人民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对我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充实和丰富了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