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坚持阶级分析必须重视研究经济关系

在史学领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首先必须重视研究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揭露隐藏在政治思想斗争背后的,而最终起着决定作用的阶级的物质利益,把经济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阶级本身是个经济范畴,阶级就是指那些与特定的生产关系、剥削制度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列宁在概括阶级的本质时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①他明确认为阶级是由经济关系中“四个不同”,特别是由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所决定的。“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历史时,总是着重揭露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经济关系;研究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阶级斗争规律;指出各个阶级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归根到底是由于各个阶级不同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经典著作,都是着重从经济上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的。恩格斯在批判唯心史观时指出:“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 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①

应该肯定,由于解放初期广大史学工作者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认真投入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因而他们比较重视运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来探讨社会经济史中的有关问题。五十年代初期史学界关于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的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都说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八年以后,由于理论界片面夸大政治等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于是史学论坛上出现了离开阶级斗争据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片面地大讲特讲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因素的决定作用。事情正象恩格斯指出过的那样,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都只是在大谈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时,当作从属的因素顺便提到过。1890 年恩格斯在论及历史科学的任务时指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他批评法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很少有人下一番功夫去钻研经济学、经济学史、商业史、工业史、农业史和社会形态发展史。”①恩格斯要求马克思主义

① 《伟大的创举》、《列宁全集》第 29 集,第 382—383 页。

② 《社会革命党人所复活的庸俗社会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全集》第 6 卷,第 233 页。

①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29 页。

① 《致康·施米特》(1890 年 8 月 5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第 432—433 页。

者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研究各部门经济史,然后才有可能对政治等思想观点作出科学的说明。列宁在阐述俄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理论工作方向时,同样强调“具体地研究俄国经济对抗的一切形式,研究他们的联系及其一贯的发展,凡是这种对抗为政治史、法制特点和传统理论偏见所掩盖的地方,都应加以揭露。这个工作应当把我国现实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系来给以完备的说明,应表明劳动者在这个体系下遭受剥削和剥夺的必然性,并指明经济发展所昭示的摆脱这个制度的出路。”②如果说,一九五八年以后,我国史学界一度对经济史研究有所忽视的话,那末,在林彪、“四人帮”统治时期,那就根本谈不上任何历史科学研究了。他们根据篡党夺权, 泡制反革命影射史学的要求,大肆叫嚷要以儒法斗争为基本线索来改编历史,他们不但抹煞儒法斗争的特定的经济的、阶级的内容,而且公开把儒法两家思想斗争看作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猖狂挑战,是他们唯心史观的大暴露。无论从清算林彪、“四人帮”唯心史观谬论,还是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着眼,都有必要重新强调把阶级斗争和特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把社会经济史研究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