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历史系统研究法

系统方法的几个基本特征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随着当代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趋势的增长,人们越来越广泛地把这种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许多学科领域中去。所谓“系统”,用一般系统论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话来说,就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织部分(要素)的总体(集)。这就是说,“系统”是由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或要素,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而把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方法,就是系统方法。这个方法的几个基本特征是:

第一,整体性。系统论认为,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乃至人工自然的客体,无一不是有机整体。贝塔朗菲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作为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系统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或要素的总和, 复杂现象大于因果链和孤立属性的简单相加,大系统大于子系统的堆砌。系统整体具有各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即系统质。总之,系统方法的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 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揭示该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第二,结构层次性。在系统论看来,世界是结构的。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索在空间和时间方面耦合关系和联接方式。“结构”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系统中各组成要素按特定的顺序、层次、结构,联系成一个整体。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结构有序、具有多层次的统一体。特定的结构,表示系统的特定性质;结构的变化,就引起系统的质变。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同时,作为结构外面表现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也反过来影响结构的变化。恩格斯曾以物体同素异性状态说明由于结构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石墨和金钢石均由碳元素组成,但只是由于两者碳原子排列方式即结构不一,呈现全然不同的物理性能。在经济学中,“商品——货币——商品” 与“货币——商品——货币”这两个公式,要素相同但排列次序各异,因而造成了质的区别:前者是商品流通公式,而后者则是资本流通公式。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揭示了自然界从恒星系、太阳系乃至分子、原子、以太、粒子不同层次的生动画面。系统方法的结构层次性特征,要求人们弄清对象的结构和层次,掌握系统的内在规律。

第三,有机性与动态性。由于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系列要素组织的一个整体,并经常处于动态之中,一个要素的更改往往会引起另一个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更改。这就导出了系统方法的有机性与动态性特征。在现代系统论看来,系统是多样性联系的有机统一,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系统的多样性,导致了客观世界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就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来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有因果、控制、反馈等等。还必须看到,系统不是静止的结合体,它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处于不同程度的“振荡”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系统的有机性联系, 从动态角度去考察,才能通晓系统运动的规律性。

系统方法还可以概括出其他一些特征,强调上述三点,也是从历史研究

的角度考察的。我国的魏宏森总结了当代系统观研究成果,在《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初探》①一文中,把系统观归纳为五大基本要素,这就是:(一)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二)自然界任一客体都是由诸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相应功能的系统。(三)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四)自然界的任一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五) 自然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自组织运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