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识别伪书八法
伪书既然已经成批存在,学者们所采取的态度:第一是识别它,第二是利用它。
如何识别伪书?西汉末刘向校阅群书时,便已经摸索到一些线索。此后的韩愈、欧阳修、吴棫、王应麟等人又都对辨伪工作做出过不少贡献。朱熹主张“精思明辨以求真是”,就提出从书的来历、思想内容及文章体制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到明代,胡应麟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更加上了自己的见解,在《四部正讹》中,把考查伪书的方法总结为八点: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这是说,碰上一本可疑的古书,先查看
《汉书·艺文志》里曾否著录过?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接着便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
如果此书《汉志》已著录,那它是什么时期佚失的?如果未著录,它又是什么时期出现的?这样,此书的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头绪。
-
“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要是各《志》均未记载,就得翻阅与此书同时代的其他著述,看看有无引用的。
-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再考查一下此书出现以后的各种著述, 看看是否有引用抑或发挥此书中某种观点的。
-
“核之文以观其体;”把此书所使用的语言、文体和同时代、同类的其他著述比对,看其有无差异之处?
-
“核之事以观其时;”它所阐述的一些事件,和当时的历史实际相符合吗?
-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如果以上六点的答案均为否定的,则此书必伪无疑。但是,还得注意两点:一为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由此可以考查出作伪者的用心。
-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二为传者是谁?这是和第一点联系着的。有的书,传者就是作伪者,查出了传者,对认清作伪者也会有所帮助。
对这八点,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又作了些补充和修正,此外还有《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所言辨伪方法更为详密,可供参考。
在这个问题上,所要着重强调的是:识别伪书的目的,是为了考查书籍的真相,进而弄清书籍的写作年代和写作背景,以便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资料和处理资料,为历史研究服务,而不是摒弃它。要知道,在史料价值上,一般说来,当然伪书抵不上真书;可是,也有着若干例外的情况,张湛伪造的
《列子》,可以用来研究晋人的思想,明人杨慎自称从白族语言翻译为汉文的《滇载记》,却又记载了南诏、大理及元代初年的云南史事。由此可见, 现存书目中的确存在一些无用的真书和有价值的伪作,伪书不是不能读,真
书也并非就完全可信,对书籍必须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