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五代两宋史学

巨型史著的撰修与相因之义的探寻

从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开始,我国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五代十国动乱不安,大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但是,当时各霸一方的统治者,却也十分注重史学,象走马灯似的梁、唐、晋、汉、周,竟然都曾设有史馆,撰修国史。

后晋时期,刘朐曾“爰集馆寮,博稽载典”,撰成了长达二百卷的《唐书》。①《四库提要》说:“旧书于穆宗长庆以前,本纪惟书大事,简而有体, 列传叙述详明,赡而稳,颇能存班、范之旧法。长庆以后,⋯⋯语多支蔓, 列传则多叙官资,曾无事实,但载庞遇,不具首尾,所谓繁略不均。”宋人遂另撰一书,称为《新唐书》。

公元 960 年,北宋王朝建立,赵匡胤重新统一中国,这在中国历史上, 又是一次转变,统治者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保持和巩固他们的专制政权,地主阶级的官僚们,也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保持和巩固与自己有利的这种官僚政治。所以,宋初的统治者,为了丰富他们的统治经验,对修史工作特别重视,使史学在宋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其次,由于印刷术的普遍采用,书籍流传渐渐广泛,以前见不到的书,到这时大概都比较容易地看到了,人们的知识领域也随之较前扩大。这些,不仅增进了著述上的便利,也增强了著述者的愿望。因此,到了宋代,我国史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纪传体”正史中,有薛居正的《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与《新唐书》;“编年体”史书中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朱熹的《通鉴纲目》;“纪事本末体”史书中,有袁枢新创的《通鉴纪事本末》。除以上三体史书之外,还有郑樵撰写的规模庞大的《通志》和徐天麟撰写的《东西汉会要》、王溥的《唐五代会要》等政书,以及李■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王钦若的《册府元龟》等类书。属于古史方面的有刘恕的《通鉴外纪》、苏辙的《古史》、胡宏的《皇王大纪》、罗泌的《路史》;外交史方面,有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金石学方面, 有宋徽宗赵佶的《宣和博物图》、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