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具体分析生产方式的特点

对于物质生产活动规律的承认,并不能代替对于生动丰富的具体史实的研究。事实上,背诵或叙述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一点也不困难,但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际就可以看出,真正将这些理论运用得好,真正能够正确分析判断某种具体的生产方式,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所周知,同样承认唯物史观,同样承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变化更替的规律,但具体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上,意见就很不一致,早晚竟相差千余年,而且,争论至今,仍难一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历史

①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35 页。

② 何炳松:《通史新义》自序,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

的复杂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把握理论的解剖刀不稳有关。对于后者, 我们是可以总结一些经验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要想确定历史上的某种具体的生产方式的性质,必须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作分析。但是,经验证明,由于国情不同, 时代不同,这种分析决不是以某种固定模式去硬套历史史实,而必须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例如,在西欧,古代希腊、罗马是从铁器时代进入奴隶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作过概括和论述;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研究和论述变成解释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僵死公式,那就无法认识中国是从青铜时代进入奴隶社会的史实,更无法认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方面的具体形式、具体特点。事实上,由于各方面的历史条件不同,包括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因此,从生产关系方面说,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与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以及与古代东方一些国家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都有很大差异,都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果抹杀这些差异和特点,那奴隶社会的历史,除了单调的骨骼而外,再也没有生动的内容了;如果把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作为固定模式,那其余诸国的奴隶社会的历史一定会被宰割和歪曲。所以,我们在具体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时,当然不应忘记普遍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丰富生动的具体史实中,探寻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统一形式。

研究历史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花费巨大的劳动。就以研究生产力而言,不仅需要社会历史知识,而且需要自然科学知识。马克思说过:“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①这就告诉我们,研究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判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步骤。这种研究是需要自然科学知识的。例如,同样是铁器,但所反映的冶铁水平并不一定相同,所反映的制造工具的进步程度也不一定相同,这就需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细心研究。象我国古代,在战国秦汉时期,冶铁水平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对当时的生产力有什么意义?反映了生产力已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认真探讨,可是我们对此说明得还很不够。不仅如此,劳动资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要进行广泛研究,又要善于抓住重点。马克思也曾指出:“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①可见要想对劳动资料的不同作用做出正确的区分、真正弄清某种机械性的生产工具的作用,弄清它所赖以产生的生产环境,弄清它所凝结着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弄清它所显示的社会生产力,实在殊非易事。另外,抽象出来的生产力的要素是简单的,但任何一种具体的生产力都包含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因素。要认识历史上的某种具体的生产力,仅研究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还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人们的能动作用,还要研究人们的劳动组织形式和人们已经获得的生产知识、科学知识,还要认真全面地把工业、农业、畜牧业、手

① 《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4 页。

① 《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4 页。

工业、商业等等各方面的关系生产力的材料搜集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即使象地理环境这样一种因素,尽管它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只是为劳动过程的进行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但它实际上在许多方面都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比方说,对于人类社会的较低发展阶段,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的状况发生的影响较大;对于人类社会的较高发展阶段,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的状况发生的影响较大,并且,这些影响的大小是变动的,是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反比的。可见,研究历史上的生产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是, 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又是一件非做不可的工作。过去,由于我们对这种研究工作重视不够,有一点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同时,又由于我们历史科学工作者往往缺乏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以对中国、对外国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都有些若明若暗,这种状况的造成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长期难于解决的一个原因。当然,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力,经常遇到的困难就是缺乏材料,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困难,才更需要我们善于利用各门具体学科的知识去挖掘材料,并且能够正确分析这些材料,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

再看研究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研究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要研究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要研究人们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只有弄清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物质生产活动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判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才能科学解释一切历史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有这样一种情形,在分析历史上的某种具体的生产关系时,不是从当时的具体的生产力状况去认识生产关系,而是脱离生产力,仅仅从“定义”所规定的“方面”去硬套生产关系,好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事物,可以离开生产力去解释生产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一定的生产关系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犹如形式和内容一样,离开具体内容的抽象形式并不具体存在,离开具体生产力的抽象生产关系也并不具体存在,只有从具体的生产力出发,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性,看看这种生产力对劳动的方式有何影响;在一定的劳动方式下,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会是一种什么形式;这些又怎么和一定的财产占有形式相统一等等,从而从这些活生生的有机联系中去科学说明具体的生产关系。还有一种情形也值得注意。历史上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是,当时存在的却并不一定是单一的生产关系,而是常常交织着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更是势所必然,在这些情况下,决不能采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形而上学方法,而应该从不同的生产关系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从而确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①这就告诉我们,探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探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生产关系存在和发展的生产关系,至于“规定或影响”的形式,当然会呈现出许多复杂特点,这又需要具体分析、具体解释。总起来看,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总是不同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出各种复杂的形态,在研究这些形态时,不应从公式出发,而应从史实出发,并且,为了克服研究中的困难,还需要从理论上不断探讨、不断总结,在掌握社会生产方式循序演进

①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95 页。

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为确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态所需要的具体范畴和法则。这一点,在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时,尤其应注意, 因为历史科学发展的实际已证明,过分简单的模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解决问题制造障碍,这一点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问题上,包括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的分期问题上,表现得很明显,是问题长期不得解决的理论方面的原因。有时看起来是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其实, 恰恰是用僵化的模式曲解了原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理论和方法本是十分灵活的,处处面对事实,从事实中抽象,而不是从先验的公式出发。在他们的笔下,特定的生产关系总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与一定的具体的生产力联系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比较系统地重新去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以便丰富、打开我们那由于种种原因而僵化、半僵化的头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我们不仅要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具体统一形式,而且,必须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怎样统一的,从而弄清生产方式是怎样变化更替的,弄清社会经济形态是怎样变化更替的。在这里,我们依然不应满足于复述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而应着重了解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贯彻这些原理。例如: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是,在研究具体历史过程时,我们往往只注意将这一原理贯彻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却不注意将这一原理贯彻于社会平稳发展时期。历史事实证明,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然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必然会出现部分质变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关系的稳定也是相对的,它也有量变的积累过程,也会出现部分质变的发展阶段。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矛盾运动,越过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后,新的生产关系才终于形成,旧的生产关系才终于腐朽,生产方式的革命变革时刻才会到来。联系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生产方式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实际,我们不难弄懂这个道理。不然的话,只讲社会大变动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讲社会平稳发展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把有机联系着的整个历史进程切断了,把历史发展的基础抽掉了,其结果必然导致唯心史观的错误倾向。所以,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贯彻于整个历史过程的研究之中,对正确说明生产方式的变化更替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分析历史上的具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从而科学说明那个历史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这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工作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①“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在弄清物质生产方式,也就是弄清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

① 《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第 487 页。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第 9 页。

上,人类社会形态矛盾运动的规律,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例如阶级的活动, 政治、军事、法律的活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活动等等,才能得到科学说明,历史研究才有了牢固可靠的唯物主义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