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第一节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点及其根源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点

史学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遗产是无比丰富的。但是,从反映人类远古经历的神话传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近代资产阶级史学,人们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始终未能超出唯心史观的思想体系。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为着推进历史科学的发展,弄清唯物史观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重大意义,就要了解唯心史观的缺点及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无法超脱唯心史观的原因。

列宁揭露了已往以唯心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历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①

列宁的话是对历史理论发展史的正确概括。就拿中国古代的封建史学来说,传统悠久,世代相续,留下的史籍浩如烟海,梁启超形容说:“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②但是,在这些史籍中,有哪一种曾以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去解释历史事变的原因和进程呢?有哪一种曾确切地考察过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条件以及由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历史活动的状况呢?没有,一种也没有。充斥其中的高大无比的形象是帝王将相、圣人贤者,他们被神话成感天而生、应天而王的天之骄子,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他们的活动就是历史的内容,他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着历史的方向;至于人民群众,不过是渣滓,是“贼”、“盗”、“匪”、“寇”,只配遭受史家们的口诛笔伐。这种杂糅了天命论的唯心史观,根本不承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一笔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欧洲,最初也是把人类历史的运动解释为神灵的意志的表现。尤其在中世纪,史学更完全是神学的婢女。例如大主教奥古斯丁的观点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在他看来,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再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存在,除了上帝的启示之外,再没有什么人类的现实历史。在他的《上帝之城》中,一部人世间的历史被曲解为上帝意志的表现,一切历史事件都应从天意去解释,神学完全成了史学的主宰。当着人们逐步批判、摆脱神学历史观后,又陷入了“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他们从人的思想动机、观念文化去解释历史活动的发生和变化,并且,常常归结为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起着决定作用。在他们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界限在于思维活动,离开了思想动机是无法解释历史的,于是,众多的思想家,包括许多唯物主义思想家,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总是陷入束手无策的地位,只能在唯心史观的范围内兜圈子。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虽然在整体上未超出唯心史观的体系,然而已经有一些史学家、思想家

① 《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 21 卷,第 38 页。

②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曾经试图用发展的观点,甚至某些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从而推进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思想资料。例如在中国古代,《管子》一书中即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观点,随后,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承认了这一观点,而且专门写了《货殖列传》,描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经济活动,注意到了人们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关系,这是从经济方面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步尝试。到了东汉,王充又继承了这一传统,他在《治期》篇中说:“夫世之所以为乱者,不以贼盗众多,兵革并起,民弃礼义,负畔其上乎?若此者,由谷食乏绝,不能忍饥寒。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传曰: ‘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这种“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的看法,难道不是更接近于历史实际的一种论断吗?这一倾向,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是逐渐发展着的,到了明末清初, 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已经有了社会进化的观点,并且认为这种进化不是意志决定的,而是“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此为理矣。”①这就承认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在欧洲,同样的情形也存在过, 尤其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的历史观更逐步趋向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曾在

《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一书中精彩论述了这一过程。他从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由于“人及其一切意见是环境和主要地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与其“环境及其一切属性是意见的产物”这一唯心主义的命题的矛盾,正确说明了这些思想家在“尝试” “以人类的物质需要来解释人类的社会智慧的发展。”他还说明了复辟时代的法国历史家已经看到“为着解释某一国家的政治生活,不仅要研究它的土地关系,而且要一般地研究它的一切财产关系。”这样,他们比上一世纪的思想家又前进了一步。可是,在财产关系的起源问题上,他们或则止步不前, 或则从“法权关系”、“征服”、“人的本性”去寻求解决矛盾的钥匙,结果又回到唯心主义的观点上去。随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依然在这种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中作着循环,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虽然有巨大的历史感,虽然其思想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平行着,甚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已经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可是这一切是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中颠倒着存在的。就这样,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在逐渐进步着,唯物主义的科学成分在逐渐增加着,但是,终究未突破唯心主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