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隋唐史学

史馆的正式确立与史书大规模的撰修

公元 589 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使经济、政治、文化得以迅速发展。隋唐两代的开国君主,重视思想统治,崇尚文教,对搜求遗书,收藏文籍,不遗余力。隋文帝曾下令,献记一卷者赏缣一匹。②他们对历史书籍与政治的关系有较清楚的认识,因而对撰修史书十分重视。魏晋以来,由于国家的分裂,人们的思想特别混乱,对于隋王朝的统治十分不利。公元 593 年,隋文帝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

①自西汉以来私人自发的修史工作,至隋以后,成为朝廷有组织的事业了。

隋文帝曾命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等重撰《魏书》,以纠正魏收之失,命李德林修《齐史》,王昭撰《隋书》。炀帝时,命王胄修《大业起居注》等。隋朝仅仅统治了三十七年便灭亡了,在史学方面没有较大作品,只替唐代史学界提供了一些史料,使唐代续修前史易于进行罢了。

唐代开国之后,最高统治者李渊、李世民等,对史学非常重视。李渊说史书可以“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多识前古,贻鉴将来”②。李世民认为“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③同时,他们想把天下士人尽量囊括于他们的“彀”中,以便于控制,因而除大兴经学, 提倡诗赋以外,便设史馆为前代修史。李世民亲自出马,领修《晋书》。一时著名公卿,如魏徵、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等,皆兼领史职,所选史官多为一时名手。这对唐代史学的发展,起了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被列为正史的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个时期撰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领衔撰修的《晋书》,姚思廉修的《梁书》、《陈书》, 李百药修的《北齐书》,令狐德棻等人修的《周书》,李延寿所撰的《南史》、

《北史》以及魏徵等撰修的《隋书》,都是我国“纪传体”正史中的名著。这些官修的史书,固然难免有考订较疏、隐讳较多等弊病,但由于史馆有大臣任监修,所选史官多为名手,搜集参考文献也较为便利,容易利用国家收藏的典章制度资料,因此,能够保证顺利完成,并按各种应有的体例保存大量的史料。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隋书·经籍志》,它把隋代以前人们的著述, 全部收录其中,并正式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我国目录学,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