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继承了前人阶级斗争的理论,把阶级斗争观点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的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在总结阶级斗争学说发展的历史时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

① 普列汉诺夫:《阶级斗争学说的最初阶段》,三联书店 1965 年版,第 39 页。

会的过渡⋯⋯”①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认为阶级的产生、发展、灭亡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决定着不同的阶级结构。阶级是个历史现象,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的。原始社会人们只能用石器以及后来出现的弓箭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联合起来用集体力量去同自然界及猛兽作斗争。在共同集体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只能是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的公有制。那时社会既没有可供剥削的剩余产品,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剥削和阶级。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由于人们使用金属工具,出现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以及这些生产部门彼此间的分工,此时已有可能在各个人之间、各个部落间交换剩余产品,因而氏族内部的氏族族长、酋长、军事首领、祭司以及其他担任公职的人员,就有可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攫取特权,侵占一部分公共财产,并利用氏族、部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的机会发财致富。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能提供日益增多的剩余产品,因而吸收新的劳动力作为剥削对象已经是有利可图的事了,一度被杀掉的战俘,就逐渐被用作剥削的对象,随着社会财产不平等现象的发展,氏族、部落内部穷人和富人的不断分化,于是穷人也逐渐沦为奴隶。从此,人类就由无阶级社会向第一个阶级对抗社会——奴隶制社会过渡。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的斗争是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基本特征。可见,阶级的出现,奴隶社会的阶级构成,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

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也决定着剥削制度、阶级结构的变化。代替奴隶制的封建制,以及代替封建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归根结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①不仅如此,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为最后消灭阶级创造了物质基础。总之,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水平、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来考察阶级的产生、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的最后消灭,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学说的一个根本区别。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不敢承认阶级存在,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只跟生产发展的特殊阶段有关;他们从来也没有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以及阶级的消灭。他们只是从歌颂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肯定某一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事实罢了。同时, 他们也不敢正视并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以及在这一矛盾基础上产生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后必将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从而为消灭阶级、埋葬剥削制度创造了经济、政治、思想条件。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的阶级立场,使他们并非偶然地否认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统治、剥削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只有把建立共产主义,消灭一切阶级,解放全人类看作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把历史辩证法和阶级斗争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生产的发

① 《致约瑟夫·魏德迈》(1852 年 3 月 5 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32—333 页。

①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144 页。

展来解释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概括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中心思想时曾经指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①。

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3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