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卷

第 一 章基本情况概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区。这里聚居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 12 个民族,此外还有布依、满、黎、土家等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南疆,南临北部湾,东连广东省,东北接湖南省,北靠贵州,西邻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西南与越南接壤。广西四周多山,江河纵横,中部沃野千里。广西处于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域,气温高,雨量充沛,夏湿冬干,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盆地、平原、浅丘陵地带盛产粮、油作物和果、蔬、笋、菌、家畜家禽等。不但品种多, 而且质量佳。如东兰墨米,性软味香,甘润黏滑;靖西香糯,质地松软,隔室能闻其香;永福罗汉果,清甜醇香;容县沙田柚,肉味甜蜜,柔软爽口, 遐迩闻名;博白蕹菜,油绿节长,质地鲜嫩,落地即裂;桂北冬笋,肉厚鲜嫩,甘香甜脆;桂北香菇,形似铜锣,肉厚柄短;容县霞烟鸡、岑溪三黄鸡, 皮薄肉厚,肉质松嫩鲜香;陆川猪、环江菜牛等俱是名产。山区还多产蛤蚧、穿山甲、果子狸、竹鼠、山蛙、鹰嘴龟、水鱼、山瑞等野味八珍;江河里产各种鱼鲜,其中,娃娃鱼、禾花鱼、苹果没六鱼、北流鸭塘龟、漓江鳜鱼等, 自来被视为珍品。广西各族人民还生产了很多调味品和名特产品。如:桂林豆腐乳、辣椒酱、南宁黄皮酱、樟木豉油膏、黄姚豆豉、桂林三花酒等。总之,广西丰富的物产,为广西各族人民饮食生活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

古代的壮族先民已有灿烂的饮食文化。壮族神话《祖宗神树》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壮民遭受战乱和灾荒,不得不分散去找生路。分别之前, 大家商定了一件事,为了将来子孙们能相互厮认,壮家的村庄要种三种树: 第一种木棉树,三月木棉花开,满树红花,远远看去就象一丛丛火把;第二种大榕树,榕树根深叶茂,表示壮族子孙兴旺;第三种枫树,用枫叶来染糯米饭,制成精乌饭(后来再加上黄色、红色、紫色、白色,成为五色饭,表示五谷丰收)。凡种有三种树中任何一种树的村庄,就一定住有壮民的子孙。这故事中,已反映了一定的食俗内容。

壮族以善歌著称,遇事即歌,“以歌代言”,蔚成风气。壮族有随歌饮宴的风俗,一年当中,有各种不同意义的随歌饮宴节日。清代道光年间壮族文人黎中产有诗记述龙州的歌圩饮宴:“⋯⋯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陇娘衣服平脐短,唱彻壶关酒面红⋯⋯”壮族先民为了求得自身和子孙后代的温饱、安宁,便把天地、山岳、河流、井泉、树木及某些动物当作神灵顶礼膜拜,祈求保佑。供奉之物,主要是食品,因而形成了某些信仰食俗。

自秦汉以来两千年间,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原来居住在湖北、湖南等地的瑶、苗等民族被迫南迁至岭南地区,从而形成了广西多民族杂居的局面。杂居的结果,各民族饮食相互影响,形成了广西人民饮食上的共性;同时,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多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各民族也保持了各自独特的饮食风俗。

从全区来看,基本上以大米为主食,蔬苹、肉类为副食;一般日食三餐, 早晨多食米粉,中午与晚上多吃米饭,夜间喜上街品尝小食;随季节尝新,

副食四季变化大;热情好客,待客制美食;节日聚宴歌舞,气氛热烈。从口味嗜好看,桂东南一带,口味以清爽、鲜甜为主;而居住在桂西北地带的人们,嗜好咸、鲜、微辣、干香。广西人烹制菜肴,擅长炒、蒸、炸、烧、扣、焖、堡、腌等技法。广西具有特色的名食有:牛巴肉丸粉、马肉米粉、粉角、老友面、香糯八宝饭、荔芋香角、原味纸包鸡、荷叶香鸭、荔芋扣肉、红烧果子狸、红扣芽山甲、蛤蚧炖鸡、红烧水鱼、竹板鱼、什锦柚皮酿、蕉叶糍、大肉粽等。

由于民族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广西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差异还是很大的,这正应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本书以广西饮食风俗的形成和发展为依据,大致将广西划分为白话方言区食风、官话方言区食风、瑶族食风、壮族食风四个类区,分别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