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苏北食风

一、日常食俗

苏北的徐州地区,居民日常饮食以小麦(面粉)、杂粮为主,主要有馒头、馄饨、饺子、煎饼等。徐州的煎饼,以面调稀糊,在烧热的鏊子上摊成薄饼,烙好后随时可食。一般是卷上大葱或蘸辣酱食用,很有咬劲。徐州地区的早餐颇富特色,人们喜食油茶,油茶是一种素面汤。也喜欢用面粉调成稀糊粥,还喜欢喝辣汤、三鲜汤、鸭血汤。有一种第 三 章苏北食风 - 图1(音 sā,也写作糁)汤,以老母鸡、猪骨头、鸭、肘子、麦仁为主,加上丁香、桂皮、豆蔻、白芷、白糖、胡椒粉等熬制而成,粥汤呈乳白色,香味醇厚,肥而不腻,有暖胃助消化作用,为冬季早餐美食。(家庭自制,辅料不限,也有用肉丝或鳝鱼丝制作的)徐州以南地区,主食为稻米,杂粮较少,一日三餐以米饭和稀饭为主,有的地方平日两饭一粥,有的地方为一饭两粥。菜肴多随季节时令变化而变化,喜食水产鱼类和时鲜蔬菜。

早餐多以稀饭(或泡饭)为主,佐以酱菜、咸菜。酱菜、咸菜有市售的, 如扬州酱菜、咸大头菜等;亦有家庭自制的咸鸭蛋、咸瓜(用菜瓜腌制后晾晒而成)、“菜锉(搓)子”(秋末冬初时取青菜洗净切末,腌一腌,挤去汤汁,供炒菜用)等。高邮、宝应、兴化地区,称“菜锉子”为“洗手咸菜”, 喻其制作之速。此小菜亦可添加其它原料炒制,如千张、肉丝、毛豆等。秋天有拌白萝卜丝,冬天则有腌制的萝卜干、腌咸菜、腌雪菜(炒),春天也有拌扬花萝卜、拌莴苣等。有的家庭早餐也吃豆浆、油条。扬州人喜吃早茶。在扬州有“早晨皮包水(下茶馆),晚上水包皮(进浴池)”的说法。进茶馆,不仅是喝茶,还要吃点心。扬州茶馆里有许多著名的点心:各式包、饺及干丝等。点心制作很讲究技巧:在馅心配制上,春夏有养菜、笋肉、于菜等,秋冬有虾蟹、野鸭、雪笋等多种;著名的“三丁”大包,以鸡丁、肉丁、笋丁制馅,其形如鲫鱼嘴、荸荠肚,三十二道折纹宛似牙雕玉刻。烫干丝也是茶点名品:将白豆腐干切成细丝,用开水一浇,干丝即熟,去水,加麻酱、香油、虾米和姜丝食用。老年人喜欢烫上一盘干丝,泡上一壶茶水,再来一碗阳春面,可谓乐哉!其它早餐食品还有麻团、米摊饼、粢饭包、油条、馄饨、面条、火烧和黄桥烧饼等。

扬州人还有“吃下午”之说,是别处不常见的。即在下午三四点钟,午饭与晚饭之间,加一顿点心,谓之“吃下午”。旧时富户去茶馆品茶吃点心; 普通市民,此时也都拿起小篮子或筲箕,到街头买些点心回来供一家食用。“下午”的点心大多与早茶点心不重样,粗细均有,荤素齐全。较特殊的有饺与面混煮、糍粑、油饺等。

苏北地区小吃较多。泰兴黄桥烧饼,原是杂粮面制作。抗战时当地群众以之慰劳子弟兵战士。“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现在的黄桥烧饼已改用一级面粉制作,风味更胜当年。

淮安文楼汤包,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南北闻名。当时淮安设府,城里有文武厅营,城外河下古镇,漕舟云集,盐商极多,京城钦差大臣常来这里监考, 故市井繁荣。河下镇文楼面馆的师傅在加汤肉包的基础上,改用螃蟹、母鸡、猪肉做馅制成汤包,自中秋节开始供应,到农历十一月止,季节性强。此包味极鲜美,远近驰名。

此外,淮安一带的淮饺、茶馓、南通地区的芙蓉霍香饺、文蛤饼,扬州

的千层油糕、翡翠烧麦、火烧、盐城的藕粉圆子,东台的鱼汤面,泰州麻花、鲜虾油瑞,都是不可多得的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