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彝族食风

彝族是我国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 657 万人。云南彝族占彝族总人口的 3/5 以上,约有 405 万多人。三南的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 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哀牢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为较大的聚居区。

云南彝族居住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作为彝族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在山区和半山区以种植王米、大麦、小麦、荞麦和土豆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地区则以种植稻米为主,玉米为辅。一、日常食俗

在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低的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土豆和青稞。解放后开始种植水稻。蔬菜以圆根和萝卜为早,后传进青菜和白菜。畜牧业以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

小凉山彝族的主食以荞麦、土豆为主,辅以燕麦。一日三餐,一般早饭、中饭围绕火塘煮或烧土豆为食,以水代汤。晚餐稍受重视,一般以荞面煮汤

(或面疙瘩)吃,以圆根、青菜或白菜助食。燕麦多做炒面吃:先将燕麦蒸熟,然后晒干,再磨成粉,和水拌吃。随着稻谷在半山区及山谷区种植,现在已开始吃大米了。

滇东北的昭通彝族同样以种植山地作物为主。玉米、土豆和大麦是他们的主食。传统的吃饭形式不用桌子和碗筷,而用一个簸箕盛饭,全家成员围着簸箕每人用小勺舀着吃。吃肉则切大块如拳头,每人一块。

滇南是彝族人分布较多的地区,而以石屏、建水和开远等地彝族的农作物生产较发达。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玉米、小麦为辅。沿湖地区兼事捕鱼, 常年以大米为主食,用麦粉做面条和烤饼。蔬菜丰富。肉类有猪、鸡、鸭。近年来多杀年猪腌肉供常年吃。在鱼类中,以黑鱼和条鱼最著名。

滇西的彝族农业经济也相对发达,蔬菜品种多,从而也就形成了该地彝族较丰富的食俗。该地彝族人民以稻谷、玉米为主食,辅以小麦和荞麦,也生产蚕豆和大豆。该地彝族的食品加工,很有自己的特点。小麦面,一般做成粑粑或面条。面条的加工方法为:将麦面和成团,再采用抽丝的方式把面团拉成线,绕在两根木棍上,选一通风处,将一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另一根悬挂着,未干的面条在木棍重力下,拉细拉长,干后便成挂面条。

因为滇西的彝族所居住的地区为半山区及河谷区,各家建固定的铁三角架火塘。将玉米、小麦、荞麦磨粉,和上水,用簸箕摇成小圆球,置大米上面同时蒸熟。吃时再将大米同小粉球搅拌成混合食物。大米分木甑和铜锅蒸煮两种。王米分青、熟两种。吃青则将玉米磨成米浆,用玉米叶为皮蒸吃, 内放盐,香甜可口;一种是煎成饼,味很美。熟吃是指捋老玉米磨成面粉, 加水,用簸箕摇成团状蒸吃,或同大米分层蒸吃,或用玉米粉调糊放锅上煎着吃。荞麦面吃法有 3 种:一种是将荞面摇成团状,与大米分层蒸吃;一种是用荞麦面烤成粑粑;一种是将荞麦面对水捏成疙瘩,放在开水里煮吃。用糯米舂成糍粑,吃时切成片放在火里烧吃。

居住在经济发达的滇中、昆明、玉溪和楚雄等地的彝族,大米、玉米和小麦则都以不同的比例作为主食,一年四季有蔬菜,畜牧业产品也占有一定的份量。粮食和菜肴的品种及其食用习俗也多类似。分布滇他湖盆地区的昆明彝族(于君支),因受四周汉族的影响,食俗与汉族同。主食为稻米,用木甑蒸饭,佐以面食。面食类如馒头,通常在米饭上蒸,既可以吃饭,又可以吃馒头。用餐顿数,根据农忙和农闲季节分三顿或两顿。菜肴则以蔬菜为主,产鱼季节,可以捕鱼当菜。所吃的猪肉多购于集市。蔬菜主要有白菜、青菜、茄子、南瓜、萝卜、蚕豆、辣椒和刀豆等。此地区彝民喜用青菜腌菜和晒萝卜干,供缺菜季节吃。利用小麦制面酱:先将麦面的粑粑放于麻袋里, 然后埋在米糠中,使其发酵后拿出晾干,再磨碎,拌以辣椒面和盐酿造。秋

季做,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六月。

许多地区彝族杀猪,特别是杀年猪,按其食俗,猪头要分为两半,一半归杀猪主人家吃,另一半为正月初二、初四、初六、初八等日,送给自己的岳父母。昆明郊区彝族杀猪还能自制火腿。其法是用酒揉猪腿,再用炒过的盐揉,以便除去水分,腌上半个月,再用盐吸去猪腿中残存的水分,挂起阴干,便成了火腿。猪肠也要腌制,采用晒干方法保存,供农忙或有客人时吃。猪肝是半生吃,吃法是将猪肝切碎,用熟猪油、醋、辣椒拌着吃。猪血要先对入盐水,使其凝结成块,吃时放入辣椒、花椒等作料,可煮着吃,也可煎着吃。

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彝族普遍饲养羊。羊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在养羊最多的小凉山,彝族无论杀羊或吃羊肉,都有些特殊的食俗。杀山羊用刀; 而杀绵羊禁用刀,要先用木棒将羊脖打断,再用手掐死。羊肝和羊胃要单独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吃。亦有生吃现象。羊身、四肢和内脏要煮熟后一顿吃完。羊头和 4 个羊蹄第二天煮着吃。羊脑在习惯上归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禁止吃公丰,仅能吃母羊和阉羊,牧羊人禁吃羊尾巴。一些地区彝族杀羊,用羊血拌萝卜丝腌起来,吃时用瓷碗盛着,放在饭上蒸熟,其味特别鲜美。

吃鸡一般以清炖为主。过去用陶锅煮,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将鸡肉撕成条块。特别要准备一碗用鸡汤做成的辣椒水,辣椒水内还要放些花椒以及用火炒过的盐。吃时,将撕成条块的鸡肉蘸着辣椒水吃。此外,鸡头一般由老人吃(同时看鸡卦),鸡肝也由老人吃。一般杀鸡前要备好一个放凉开水和盐的碗,使鸡血凝成块,然后将花椒、辣椒面、醋和香油倒在生鸡血里拌着吃。儿童可吃鸡腿,但禁止吃这种鸡血,据说会影响儿童记忆力。

分布在滇池和抚仙湖附近的彝族,鱼是他们的主要菜肴之一。烹制鱼看的经验丰富。常将吃不完的鱼虾腌起或炒干,储存备吃,最常做的是糟鱼。其做法是选用大鱼,切成块状,先蘸酒,再涂以盐、辣椒和花椒面,然后放进陶罐腌上。吃时蒸或煮都可以。腌鱼用小鱼,先从鱼脊背剖开,取出内脏、再放上酒、盐、辣椒和花椒面(末)等作料,短者一天便可蒸或煎吃。至于吃不完的虾,先用锅炒一下,再晒干,可以长时间保存。烤干鱼也是储存鱼的一种方式。住在抚仙湖边的渔家普遍建有烤灶,上搭青竹片供烤鱼用。

彝族喜喝酒,有无酒不成敬意的习俗。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各家自己酿造。甜酒用糯米制做。其法是将煮熟的糯米饭晾到一定的温度,拌入酒药,装进陶坛里,封严。冬季,室内温度低,可以把陶坛置于米糠里,可保温。辣酒即白酒,所用原料多为玉米,亦用高粱制。制法是:先将玉米或高粱煮熟,放在簸箕里晾到一定温度时,用酒药拌匀,装进外面涂着牛粪的竹箩里,再用不通风的蓑衣和麻袋密封。等到将要从竹箩间隙里流出白浆时, 再放进陶坛里,重新封起,待玉米或高粱饭已成为细饭糊时放进甑子里,用铁锅烧火对水提炼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