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回族食风

回族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大致是在元、明期间,随战争、驻防或经商、宦游、戍屯、垦荒等方式迁徙而来的,至今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散居于全省各个县、市,但以荆沙、武汉、两阳、襄樊等地最为集湖北省的回族在饮食风俗上深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这种影响涵盖了日常、岁时、信仰和礼仪食俗的各个方面,但也仍有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食俗上,回族由于主要居住在江汉平原和部分山区的城镇,因而以稻米为主食,辅以小麦等,喜吃面食。副食种类也很多,如家禽家畜和鱼类(禁忌的除外)以及四季蔬菜等。湖北回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味菜肴。如沔城回族的“三圆”、“四扣”和以牛肉为原料的五香烧烤等。所谓“三圆”是指牛肉饼、小京圆、鱼圆;“四扣”是指扣鸡、扣牛肉、扣酥鱼、扣鸭。“三圆”、“四扣”中的牛肉饼和扣酥鱼匠心独具。制作牛肉饼的原料配比是:剔除筋皮的纯净瘦牛肉占十分之六七,净鱼料占十分之三四,鸡蛋十分之一二,作料为适量的麻油、食盐、酱、胡椒粉、葱花、姜末,少许的清粉和清水。制作时先将牛肉切成小丁块,再分别将牛肉和鱼料制成肉泥, 将主料和作料搅拌均匀,用手搅打起泡,然后用麻油涂于手上,制成直径 3 厘米大小的饼状,入滚水锅里,用文火煮制,最后一次大火煮沸,即停火盛于钵中。做成的牛肉饼肉质嫩而鲜美,素有吃肉不见肉的说法,令人回味无穷。

酥鱼的原料与制作鱼圆的原料相同,为纯净鱼料。做时将打泡的原料放入涂有麻油的菜碟里做成圆形饼状,入锅走油炸熟,切成薄片,装入扣碗上蒸笼,淋汤调味即成。回族人民还喜吃素食,一些城镇都有素食馆,尤以武汉市为典型。作为日常饮食,回族的小吃也有特色,如襄樊海记糊辣汤、武汉哈胖子锅贴、徐洪春豆皮、黄庆记豆丝、金饼子的葱花饼、金发记的作饺等。这些民族风味小吃,不仅是回族同胞的日常食品,也吸引着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海记糊辣汤用料讲究,作料齐全。主要用料有粉条(绿豆粉)、面筋、山药、黄花、木耳、带丝(即用带皮制作的丝)、牛肉丁等;作料有胡椒、丁香、肉桂、草果、茴香、豆蔻等。将作料混合碾碎,过罗筛。糊辣汤的做法是先将主要原料煮熟,用糖醋着色,并用洗面筋的水打芡。做好的糊辣汤呈粉红透明的糊状,具有味美、色鲜、洁净的特点,为回民饮食之上品。

现在,居住在湖北省境内的回族,部分地区仍过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其他节日已大致与汉族同。在节日里,回族人民除置办佳肴外,还喜欢吃一些素油糕点。主要的素油糕点有京果、花根、麻片、寸金、酥糖、桃酥、月饼、芝麻糕、小品糕、鸡蛋糖、云片糕等。一些回族面点也时常作为回族节日食品,如沔城的酥饺。酥饺又叫“蚪酥”,包皮采用大包酥的制法,包心以熟面粉、麻油、白糖为主,配以红丝瓜米、桃红、桂花、桔饼、冰糖末、芝麻粉和适量清水,制成 3 厘米大小,入锅走油炸熟即成。

湖北一些地方的回民逢年过节有吃“早宴”的习俗(汉族称为“三道茶”), 即第一道茶吃糕点、糖果之类,第二道茶吃汤圆或豆末、鸡蛋、伏汁酒之类的点心,第三道茶才是上午的正宴,其菜肴是十个盛满五香烧烤、红腊之类的菜碟。

在婚、丧、生辰等礼仪食俗上,湖北回族有的也同当地汉族大致相同。较具特色的就是做“喜饼”。每逢回民家中遇喜,如婴儿出生,抓周,回族青年结婚,都要备一个称为“喜饼”的糕点。喜饼厚约 1 厘米,直径 7 厘米, 有团圆形、桃子形、梅花形、桃花形等数十种花样,均用本质雕刻板作模具, 刻有“喜”字各种花纹形状。按 500 克面粉、10 克麻油、150 克白糖、一个半鸡蛋和适量清水的比例制成大包酥作皮。以熟面、白糖、麻油为主料,辅之以冰糖末、芝麻粉、红丝、瓜末、桂花、桃仁、桔饼、青梅等佐料,用适量温开水调和成馅子作包心。做成后,其味酥软香甜。回族的“早宴”既是节日食俗,又是待客的必设之宴。一般在婴儿生日宴会、婚礼宴会、吃丧饭前,回民都要请阿訇念经,以消灾和表示对真主的虔诚。回族饮食风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饮食禁忌贯穿于一切饮食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