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闽中、闽 北食风

一、日常食俗

闽中、闽北盛产稻米,一年两熟,有的还收一季小麦。民间主食均为大米。一般百姓每天早晚吃稀饭(粥),中午吃干饭。干饭的制做很有讲究, 民间叫“捞饭”,即做早饭时将吃午饭用的米也一起下锅煮。锅开后,待大米七成熟时用漏勺将中午吃的米捞出,放在蒸桶(一种用杉木做的桶,桶底是竹算)里,中午将蒸桶放在锅里蒸熟。蒸好的干饭,不粘糊,有桶香味。稀饭特别好吃,因为两餐饭的米汤都合在一起煮粥,又香又稠,十分可口。农村人民吃的早饭则与城市的不同。闽中人吃的很稠,是可以用筷子挑起来的稀饭,俗称“箸头挑”;闽北山区农民早餐则是“捞饭”。

早餐副食则比较简单,多为腌菜、酱菜、腐乳、豆腐、豆腐干之类的小菜,有的加上油条、蛎饼、虾酥之类的米面制品。高档的早餐菜肴则有肉松、香肠、皮蛋、咸蛋、小菜等。有的另加蛋糕、发糕等。蛎饼是一种用大米、黄豆制成的小点心,即用大米、黄豆加水磨成浆,加入精盐少许,搅拌均匀。将一汤匙的浆倒入小铁勺中,内放新鲜的海蛎和葱花,然后再倒上一汤匙的浆盖在海蛎上入油锅炸制,至蛎饼胀起,两面均成金黄色时就可捞起。其色泽金黄,皮酥香,馅鲜润,味鲜美,是闽中、闽北群众喜爱的佐餐小吃。有一种早点叫“锅边”,是闽中、闽北群众午餐时喜爱吃的。锅边的做法是: 把大米用冷水浸泡两个小时,洗净,加清水磨成米浆待用;把大锅放在旺火上,加入生油,将肉丝、香菇丝、丁香鱼等倒入锅内炒上一会儿,加入水, 煮成熟汤;待汤开后,在锅沿上抹一圈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浆,由左向右绕锅边浇一圈,盖严盖,烙约 3 分钟,见米浆起卷时,用铲将已熟的米浆片铲入锅中汤内。如此依次做两三次米浆片,均铲入锅内,再加上芹菜、青蒜等作料即成。浆片呈白色,质嫩,形曲卷,味鲜美。

午餐的菜则是一日三餐中最好的。一般的副食有二菜一汤或三菜四菜二汤。除蔬菜以外,还有鱼、肉、蛋;或虾、贝等海鲜,其数量与质量均视各家的经济条件而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闽中、闽北一带人民喜喝汤。午餐吃干饭,必定要有汤。这里所说的汤不是一般的清汤,而是汤菜。常见的有肉片汤、鱼片汤、蛋花汤、肉燕汤、点心鱼丸汤、清炖鸡、牛肉汤等等。高档的则有奶汤梅鱼、鸡汤氽海蚌、发菜鱿鱼汤等。

晚餐一般吃稀饭。老百姓认为晚餐后就休息了,不要吃得太多太好,所以不太讲究。下饭菜看多是青菜、鱼、肉,当然也要视经济条件而定了。

在调料上,除一般的食盐、酱油、味精以外,闽中入喜好虾油。虾油也

第 三 章闽中、闽 北食风 - 图1第 三 章闽中、闽 北食风 - 图2叫“ 油”、“鱼露”。这是甲一种叫“ ”的小鱼,放在腌缸里,加上盐, 经太阳曝晒,发酵后而沥出的油,味咸且鲜。用它作调料,可以不必加食盐和味精就能达到鲜美的效果。还有一种红糟,系用糯米、红曲酿制福建红酒后的糟醪,色红艳、香浓,味醇厚,含有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B 及酵母菌、醇类等营养素,具有防腐、去腥、增香、生味、调色等功能,是民间主要的作料之一。日常做菜用红糟调味的有炝糟蚬子、炝糟田螺等。逢年过节,用红糟烹制各种鱼、肉、禽、蛋。如糟鱼、糟肉、糟鸡、糟鸭、糟蛋等,不仅味美色香,且可贮存过月。妇女分娩,用红糟炖鸡、炆羊肉。糟香生热,是必不可少的滋补品。腊冬腌菜也用红糟,芳香扑鼻,香中带酸。用它作菜肴的辅料,更有地方特色。红糟还是闽菜高级筵宴和一般筵席的重要作料之一。福州淡糟香螺片、糟汁氽海蚌、生糟醉鸡等均为驰名中外的菜肴。“糟香思故乡”寄托了海外华侨对故乡的怀念和赞叹之情。

红糟有生糟、熟糟之分,熟糟又有炒熟和炖熟之别。炒熟即以红糟加姜米在油锅中用文火焖炒。此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旺火易焦,微火又煸不出香味。炖糟则以红糟加清汤拌匀,在锅中炖或笼屉里蒸熟。红糟的烹调方法有炕糟、淡糟、拉糟、爆糟、醉糟、煎糟、灴糟、氽糟汁、酒酿糟、糟腌汁等十多种。

福州民间还喜欢用糖和料酒做调料。炒油菜、菠菜、甘蓝均放些糖和料酒,以增香提味;烧鱼、虾加糖和料酒,能去腥增鲜;用料酒清炖鸡是妇女坐月子的滋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