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桂北山区苗族食风

一、日常食俗

居住在山区的苗族,日常饮食除与官话方言区相似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食俗和习惯。桂北(包括桂西的一部分)的苗族人民同壮族、侗族一样, 喜欢在每年收割开始和结束时,在田头烤鲤尝鲜,以野餐形式欢庆丰收。鲤鱼是稻田里养的,秋后留鱼种,春秧插完后,每块田里放养百多条鲤鱼。田里有牛马粪和绿肥,食料丰富,鱼长得很快,到水稻扬花时,花粉又落在田里,鲤鱼又以稻花为食料;禾线落在水里,也是鲤鱼的美食。禾花、禾线养成的鱼,肉特别肥嫩,人们称这种鲤鱼叫禾花鱼。稻子成熟时,禾花鱼也可食了。人们边剪禾,边准备烤鲤。女人剪禾,男人们在稻丛里开出一条条水路,让水流走,鱼沿着水路游进田角的鱼窝。当水流尽时,鱼窝里已挤满了鱼。

将鱼捞起,在田埂、草坪上燃起堆堆篝火,用小木棍做成夹子,每个夹子上夹起五六条鲜鱼,再用生稻草扎紧,斜插在火堆旁。等鱼烤熟后,用大剪将鱼剪成段,分堆放好,每人一份。在分鱼的同时,有的人则去田埂路旁采来一种开紫红色花球的香野菜(苗语叫“鸟扭”)和一种山胡椒子(苗语叫裴章)及辣椒、韭菜、假桂,一起放火炭上烘烤,烤至焦黄,切成细末, 拌上盐水,做成香料辣椒盐水。有的人家还准备了糯米甜酒和糯米饭、热鱼粥。一切准备好了之后,便开始尝鲜了。聚餐也有意思,有家口的男人们都回到妻子、孩子身旁一起用餐;没成家的青年们、光棍汉们八九个人围成一圈,举杯相庆,然后一手抓起糯米饭,一手拿着烤鲤,蘸作料而食。田间散发着烤鲤与糯米饭的清香,人人兴高采烈”,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位于桂西北的隆林县,当地的苗家人与本县的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每次赶圩场(集市),都习惯在圩场边、水库的堤坝上欢聚畅饮一番。

圩日这天中午,堤坝两边布满了用石头临时砌成的锅灶,锅中煮着狗肉、牛肉、猪肉、羊肉、豆腐,煎着糕粑,蒸着糯米饭,苗家妇女背篓中,有装满玉米酒、甜糯米酒的坛子、酒瓶。草地上,火锅旁,男男女女,席地聚饮。妇女与孩子们在一起,围成圆圈,菜肴放在中央,打开带来的糯米饭,彼此敬肉敬菜,吃得津津有味。男人们聚在一起,开怀豪饮,将买来的各种熟肉食切成大块,用瓦盆装着,撒上辣椒骨粉(用猪骨粉与辣椒、草果、陈皮、盐巴等混合制成),边喝酒边吃菜。待夕阳西沉,圩场散了,野宴也结束了,

苗民们各自牵着马,踏上归途。

苗家有“结草为标”的习俗,人人自觉遵守。门口结了草标,表示家有重病人,生人不可进屋;沾上新鲜鸡毛的草标,表示家有产妇;泉边结草标, 表示泉水无毒,可饮;田里插上草标,表示田已耙过要插秧了,别人就不再下田捉鱼、捡螺;稻田中有草标,表示田里放养着禾花鱼,人们不再赶鸭子下这块稻田;山中的柴草堆上结有草标,则说明柴草有主,不会有人去动它。二、岁时食俗

苗家过半年节和苗年节。桂北山区资源县,习惯于农历六月初六过半年节。这一天,家家包粽子,纪念“开田公公”。

桂北山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习惯于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过年,这期间为过年期。过苗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捉鱼,煮酒,舂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来访客人,远近芦笙队过村走寨,举办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苗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到附近的“坡场”上,参加传统的“欧陶”(即跳坡)活动,共渡佳节。坡场从早到晚, 笙歌不断。最热闹的是“爬竿”比赛。参赛者都是男青年,要按规定的动作爬上坡场中心树着的光滑竿子。其他青年则围着竿子翩翩起舞,为比赛者助威喝彩。爬竿优胜者,可以得到竿顶悬挂的奖品——酒葫芦和一块重二三公斤的熟肉,而且会得到姑娘们更多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