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头

玉米卷子 系用玉米粉加小麦粉发酵后蒸成的馒头,因形状为长方形, 称为卷子(半球状馒头则称“饽饽”)。

玉米面糕 也叫“汽馏”,系用玉术面加少量米粉(黄米、稻米均可) 调至半湿润,盛盘入锅蒸透,取下用手搓细,用筛子筛在垫有展布的蒸笼上蒸熟,切成长方块即可食,此品柔软暄和,内呈细孔隙状,香甜可口。制作虽费时,仍不失为以粗代细之品。

地瓜(甘薯)吃法也多。一是直接煮熟,旧时农村早饭多食此。二是煮生地瓜干,即先晒干后煮食,也是过去农村人的主食。三是熟地瓜干,即先煮熟,再切片晾干,食时可煮可不煮,但一般皆人蒸笼蒸至回软时食用。四是地瓜面汤,即用地瓜粉(有时掺面粉)擀面条或用漏勺挤压成条入沸水锅内煮熟,调以卤汁,滑腴甜美。

胶东大米少,故胶东人视大米较面粉为珍贵,非喜庆节日宴席不用。 胶东农村烹饪技术不亚于城镇,尤其是在福山县一带,民间厨师水平高

超,每逢婚嫁喜日或逢年过节,家家大显神通,着实令人惊叹。当地有“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之说。相传,福山原名两水镇,宋天会年间,伪齐皇帝刘豫路过此地,品尝当地佳肴后几乎不想离去,临行时赐名“福山”。民间宴席菜肴多用蒸、煮、氽、炸、焖等技法。常见菜肴有:黄焖鸡、草菇蒸鸡、手抓大虾、芙蓉干贝、炸蛎黄、锅窝窝头 - 图1黄鱼等。其中窝窝头 - 图2法源于胶东民间,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胶东人日常的佐餐菜肴,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沿海渔区,以海味为主: 二是内陆山区,以鲜、干蔬菜力主。常见海味品,除鲜食外,主要还有:

腌干鱼 将捕捞的小杂鱼盐渍晒干,以备冬春缺菜或无海事时食用。食用法一是蒸,二是炙。蒸时配葱加油,味香鲜;炙是放铁锅内,加少量植物油,炙至焦黄,再撕而食之,味焦香。

虾酱 用春秋两季捕捞的小虾,粉碎后加盐密封发酵,蒸熟后食用。色泽鲜红,味鲜咸,为农家冬闲早餐主要佐餐之肴,还可用来待客。另有鱼酱、蟹酱,制法与虾酱类似。

醉腌蟹 将从海滩上捕来的小海蟹,加酒和盐腌渍,密封存放,供午晚餐佐食。

在丘陵地带,日常佐食之肴,称小菜,以鲜、干蔬菜及豆制品为主。特色小菜有如下几种:

窝窝头 - 图3杂菜炸 又名小豆腐。《牟平县志·方言》云:“豆屑和杂菜 (音“chá”,合煮之意)之曰‘小豆腐’,亦曰‘豆沫子’。”制法是将泡好的大豆带水磨碎,呈稀粥状,称为“豆粕”,另将芋叶、萝卜叶、老白菜叶或野菜叶切碎,与豆粕合调入锅煮熟,豆香清爽,荒年可代饭。《莱阳县志》有“豆粕芋叶为佐品”之说,即指此。

萝卜缨子芽 用萝卜叶配玉米面制成,饭菜合一。方法是将萝卜缨(干品要泡软)加盐腌好切细丝,加调味品,再拌玉米粉上宠蒸熟即可。腌菜的原料主要是芥菜疙瘩、萝卜,吃时配干鱼。几乎家家制豆瓣酱,用于调味或蘸大葱。腌蛋,为农家珍贵的佐餐之物,旧时常用来待客。

胶东各类风味小吃主要以面制品为主,兼及米粉、豆类,制法多蒸、煮、炸、烙、烤。主要品种有福山拉面、叉子火食、硬面锅饼,蓬莱小面,黄县肉盒,掖县肉火烧,烟台油条、炸糕、炸面鱼,宁海州脑饭,文登三把火烧、馄饨、枣糕、烧麦、水煮包,荣城、海阳的鱼饺、虾饺等。

拉面 原是福山平民之食,后传入城镇。据传,明末清初传进宫廷,拉面的面条细如发,很得老太后欢心,特赐名“龙须面”。此面要经调面、饧面、甩打、抻拉而成。条可粗可细,可扁可圆。其卤汁可调配成炸酱、麻汁、鸡丝、肉末、高汤、三鲜、海米、鱼肉、虾仁等几十种。

蓬莱小面 也系抻拉而成,卤汁特用当地的嘉吉鱼肉调制而成,鲜美可口。此面半两一碗,旧时殷富之家用作早餐。据说,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到登州,每餐必食小面。

掖县肉火烧 也就是火食。据《续掖县志》记载:“火烧,即火食也。盖因沿街擎卖者高呼‘火食嗷’,遂沿食与嗷音按呼转变为‘火烧’,且因火烙熟而食,则烧字亦有意义。”此火烧采用酵面制作,包入猪肉馅或虾仁三鲜馅,擀成扁圆状烙制而成。胶东贫民从前多操此业为生,将制作方法传至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