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卷

第 一 章基本情况概述

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位于我国大陆架的东南,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省份。全省由台湾本岛、澎湖列岛和其他附属小岛组成。陆地面积 36000 平方公里,居民约 20397388 人。

台湾四面环海,北回归线拦腰穿过,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因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多雨潮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满山碧绿, 除个别高山外,终年不见霜雪。

台湾是祖国名副其实的宝岛,物产十分丰富。

台湾盛产稻米,一年两熟。稻米占台湾省粮食总产量的 80%。水稻品种基本上有两大类,一是蓬莱稻(一说来自大陆,一说是由日本输入); 一是在来稻(是本地品种)。蓬莱稻颗粒大,粘性好,晶莹如玉;在来稻米粒较小,无粘性。台湾人多喜食蓬莱稻。

甘蔗 台湾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甘蔗大部分用来制糖,蔗糖产量占全国的 70%,“台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台湾甘蔗一直以“质脆汁多味香甜、茎圆、柱直、皮光亮”著称,生食极为可口。80 年代,台湾又相继引进并培育了新品种,如“糊仔蔗”、“宿根蔗”、“南非蔗”等, 既提高了甘蔗的含糖量,又缩短了种植时间。

香蕉 被称为台湾水果类的“帝王”,产量大,品质特别好。味道香甜浓郁,果形优美,大小适中,在国际市场上比南美洲和菲律宾的香蕉价格要高二至三成。

菠萝 又称凤梨,产量居台湾水果第二位。台湾菠萝个大、味美、汁多, 每个重 1 公斤到 2.5 公斤。鲜果芳香馥郁,极受欢迎。但是,台湾菠萝含水分较多,容易霉烂,不易远运,因而大量的菠萝多制成罐头外销。

台湾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台湾的茶树是清朝嘉庆年间由大陆移植的。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行销世界各地。其中以青茶系列的高山茶和冻顶乌龙茶最有名气

高山茶 种植在海拔 1500 米的高山上,价格昂贵,与人参同价。品位高, 具有琥珀般的茶色,含花的香醇,久泡不淡,但产量不大。

乌鱼籽 凡到台湾的人,无一不以一食乌鱼籽为快。乌鱼汛期在冬至前后,此时雌鱼腹中饱藏鱼子。专门加工乌鱼籽的工厂先将鱼卵漂清,除去附带物,置于木板下压去水分,把它压为扁平形,再取出整形,用麻绳系扎, 挂起来晾干。乌鱼籽以琥珀色为上品,近乎透明,卵形肥大,丰美坚实,软硬适度。吃时,切成薄片,经微火烤后,蘸以好酱油,拌以姜葱,便为佐酒妙品,鲜美异常。

鳗鱼 台湾盛产鳗鱼,其外销量为水产品之最,与芦笋、洋菇并称为台湾三大“出口明星”,大量销往日本。鳗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除此之外,台湾的热带水果,如芒果、柑桔、木瓜、荔枝、柚子,水产品如鲷鱼、虹鳟、石斑、花跳、牡蛎、蛲贝、虱目鱼、虾等十分丰富,且质量上乘。丰富的物产保证了饮食的多种多样,独特的物产使得饮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台湾原来只有高山族同胞居住。在三国时称“夷州”。公元 23O 年(吴

黄龙二年)春正月,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队万人乘船到夷州。一年后回大陆时,曾带回数千名夷州人,这是史书记载汉族人与台湾高山族人的最早接触。

到了隋朝,大陆与台湾的接触就更多了。隋炀帝就曾三次派人到台湾, 并从此开始了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往来。唐代以后,大陆沿海居民,特别是漳州、泉州一带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尤其是 17

世纪 20 年代,郑成功拒绝投降清政府,率兵赶走了占领台湾的荷兰人。从此, 大陆汉族居民大规模地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台湾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期。

澎湖列岛位于福建省和台湾本岛之间的海上。大陆人民对澎湖的开发和经营比台湾本岛要早得多。这里土地贫瘠,缺淡水,且风大,不长树木,不易种植庄稼,人们除从事畜牧业外,多靠捕鱼为生,被称为“海上耕作”, 生活较艰苦。农民们只能种些番薯、土豆。人们用番薯米(晒干的番薯丝)、加上海藻、鱼虾做成粥,谓之“忝粥”或“糊涂粥”,用以充饥。土豆及番薯的藤叶则是喂牛的极好饲料。由于岛上不长树,也不产煤,百姓煮饭、取暖等都把牛粪晒干当柴烧,名曰“牛柴”。

16 世纪中叶,倭寇在台湾海峡进行窜扰活动时,看到台湾西南海岸一带,青松白沙,情景很像日本播州海滨的高沙,便把台湾称做“高沙”,把当地居民称为“高沙族”(或叫“高山族”),隐含侵吞台湾之意。高山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压迫,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滞。迄今,大部分人居住在山区,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他们勤劳、豪放、能歌善舞,饮酒多有海量。大陆移民最早来岛的是福建泉州人,多从事渔业。其次是漳州人,他们多聚居在主要城市、港口及西部平原地带。这部分人占台湾移民的绝大多数,称“河洛人”。传说福建的汉人都是从黄河、洛水流域迁去的,这部分人到了台湾后,就带去了闽南话,即福佬话。因此,也有人称他们为“福佬人”。最后迁去的是广东的梅县人和潮州人。他们多在尚未开垦的丘陵及半山区居住垦荒,这部分人称客家人,语言与河洛人不同。

河洛人、客家人和当地原有居民高山族人都各自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故此,我们把台湾分为三个食风区,即河洛食风区、客家食风区及高山族食风区。

河洛食风遍布台湾省各市县。河洛食风区人口多,约占台湾人口的 70

%,尤以西部沿海平原及大城市更为集中。河洛食风,是台湾饮食风俗的主流。客家食风区,是以客家人聚居的新竹县和苗栗县为中心,其余散布于花莲、三义等地的村镇。客家食风区人口占全省的近 20%。高山族食风区,以花莲县为代表,包括台湾本岛及周围小岛上各高山族同胞居住的山区。人口不到台湾全省的 2%。另外,1949 年随同国民党赴台定居的约 200 万(现在发展到约有 400 万)大陆同胞,他们之中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各自原有的食俗, 这部分人称为“外省由于大多数台湾人是来自闽粤一带的汉族移民,因此, 台湾的饮食风俗深受闽粤影响。虽然经过了很多历史变迁,也只有些微改变。中日甲午战争后的 50 年间。台湾被日本占领,因此日本的饮食刁俗不可避免地对台湾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使台湾的饮食风味趋于清淡、新鲜、略带甜酸、讲究鲜、美、雅。由于台湾盛产各种海鲜,故无论家常饮食,还是正式宴席多海鲜佳肴。尤其近 40 年来,由于“外省人”的到来,使得川、扬、粤、京等各路名菜传入台湾,甚至回蒙等少数民族的食俗(像吃涮羊肉、烤肉等)

也进入了台湾。现在,台湾菜有几百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