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世纪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公元 6 世纪到 18 世纪,在欧洲大体上是奴隶社会末期直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社会生产力、商品生产有一定的发展,并产生了所谓的“重商主义”。从管理来看,主要出现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种是商业行会(Trade Union)和手工业行会(Craft Guild);一种是厂商组织(Firm organization)。

贸易的发展需要管理贸易的机构,于是在 11 世纪初产生了商业行会。这些商人的组织设在不受封建庄园约束的城镇,特别设置在欧洲的海港和贸易路线的沿途各地。当然,这些人一般来自封建庄园,包括已获得自由的农奴。城镇也保护自己摆脱封建庄园俪得到的自由,成为自我管理的共同体。

商人在城镇的聚集,很快引起工匠的聚集。因为庄园的人定期到城镇进行贸易,所以工匠发现在那里容易销售产品。同时也感到有相互团结的需要, 于是第二种行会形式——手工业行会在 12 世纪初在西欧的城镇出现了。每个手工业行会都获得许可证,被授予在特定地区垄断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权利。

厂商组织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前店后厂”。为了筹措资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合伙(Partnership)和联合经营(Joint Venture)。二者都是未来公司的前身。

在中世纪,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很大发展。

15 世纪世界最大的几家工厂之一的威尼斯兵工厂( Arsenai of Venice),早在当时就采用了流水作业,建立了早期的成本会计制度,并进行了管理的分工,其工厂的管事、指挥、领班和技术顾问全权管理生产,而市议会通过一个委员会来干预工厂的计划、采购、财务事宜。这又是一个管理实践的出色范例,也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雏型。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尼古拉·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于 16 世纪所著《王子》一书中,对统治者怎样管理国家、怎样更好地运用权威, 提出了四条原则:

  1. 群众认可,权威来自群众;

  2. 内聚力,组织要能够长期存在,就要有内聚力,而权威是必须在组织当中行使的;

  3. 领导能力,单权之后要能够维持下去,就必须具备领导能力;

  4. 求生存的意志,就是要“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