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当主管者面临某种沟通需要时,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沟通方法(途径及媒体)为适当?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哪一种方法绝对有效,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情况。不过以下所列举的四方面因素,可以提供主管者考虑时参考。
(一)沟通的性质。所谓沟通的性质,是一种相当广泛的说法,因此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志对沟通的性质予以分类。
-
按照沟通任务的复杂性分类,按由简而繁的顺序,可以分为:(1)传达命令;(2)给予或要求信息或资料;(3)达成一致意见或决定,当意见分歧时,第(3)种沟通的任务尤其复杂。此时,似乎先行分析不同意见间有何共同之点,通过非正式沟通先行协调,然后再将私下(非正式)商量的结果,经由正式途径加以肯定;反之,如果一开始便企图经由正式途径讨论, 可能使分歧意见公开化,使得不同意见双方的立场和态度硬化。即使由于正式职权的行使,勉强达成决议,但因此可能造成关系上的裂痕,影响以后的合作。
-
按沟通内容的合法性分类。(1)沟通内容是依照规章或惯例行事,大家视为当然;(2)沟通内容与法规或惯例颇有出入,例如对于公司政策采取变通或弹性的措施之类。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采取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或以书面或口头为宜?也是颇有讲究的,但是似乎并无一种标准的答案。
-
按沟通所涉及资源动用的多少分类。如果一项要求、命令或决议,涉
及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动用时,将来必须有人负责这种资源支出及其效果,因此,有关人员力求责任分明,就希望此种沟通能通过正式和书面的途径进行。当然,这种希望的程度,又和上述沟通内容的合法性有密切关系,愈是属于变通或弹性的处理性质时,可能愈要求有正式和具体的根据。
(二)沟通人员的特点。所谓沟通人员,是指信息发出者、接收者。中间传达者(媒体),以及他们的上级主管人员。这些人的特点,对于沟通方法的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的特点如下:
-
目标或手段导向。有人做事的基本导向,是以达成目标或任务为主。在这种导向下,可以变更或不顾规定及手续。但是有人却坚持必须合乎规定或手续,甚至到后来,以规定及手续作为工作的目的。如果属于后类人员, 则倾向于正式和书面的沟通;反之,对于目标导向的人,则比较愿意采取非正式和口头的沟通方式。
-
能否信任的程度。这是指沟通的媒介者或接收者,对于所沟通的信息, 能否正确解释并促成其有效沟通,甚至增添某些有用的信息。如果在沟通过程中能找到这种媒介,将可增进沟通效能;反之,如果媒介者不能正确了解和传送沟通信息,那么就要设法避开他,而要靠书面和口头并用加以补救。
-
语文能力。沟通者的语文能力,是选择沟通方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语文能力也影响到沟通的内容及其表现方式。
(三)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这是指沟通过程所涉及的人群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高度协调者,表示成员间接触频繁,关系密切,互助合作,在这种状况下,沟通常常采用口头而非正式的方法;反之,如果各人间极少往来, 互不相干,则沟通只有依赖正式及书面的方法进行。
(四)沟通渠道的性质。所谓沟通渠道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项:
-
速度。不同渠道的沟通速度相差颇大,例如,一般认为,口头及非正式的沟通方法,就较正式与书面的沟通速度为快。
-
反馈。利用不同沟通方法,所得到的反馈速度和正确性也都不同。例如,面对面交谈,可以获得立即的反应;而书面沟通,有时却得不到反馈。 3.选择性。这是指对于信息的沟通,能否加以控制和选择及其程度。例
如,在公开场合宣布某一消息,对于其沟通范围及接收对象毫无控制;反之, 选择少数可以信任的人,利用口头传达某种信息则富于选择性。
-
接收性。同样信息,却可能经由不同渠道,造成不同的被接收的程度。例如,以正式书面通知,可能使接收者十分重视;反之,在社交场合所提出的意见,却被对方认为讲过就算了,并不加以重视。
-
成本。选用不同渠道,也可能涉及不同的人力物力费用。例如,在地区相隔遥远而分散的情况下,利用口头亲自传达,就可能费用高昂;但利用信件则所费无几。
-
责任建立。随着信息的沟通,常常也代表责任的付托,例如动用资源, 完成任务之类。随着所使用渠道的不同,这种责任的建立或交待的严格程度也会不同。利用正式书面所传达的责任,其严格与清晰程度最高,所以有时即使为了快速的需要,开始先利用非正式的口头沟通,接着仍需利用正式书面的渠道再加确定,这就是为了建立明确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