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我们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对人的认以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人的需求、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论结论如何,在研究的目的方面是相同的,即如何激发动机,如何分析需求,如何判定行为。我们可以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同样也可以用图 18—5 表示激励理论模式。
图 18—5 激励理论模式
按照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工作,以求达到激励的目的:
(一)从研究和满足人的需求方面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研究人们的需求,目的就是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个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这是因为组织把人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离开了组织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
(二)从目标设置上研究如何调动积极性。目标的设置不是简单的事, 要从目标设置上给人以期望,由此激发其内在的动机。因而目标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若所制定的目标能使人感到切实可行, 那么,人们的积极性就可以调动和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三)强化动机,也即刺激。从图 18—5 中可以看出,对人的行为的肯定或否定都可引起强化作用。肯定是正强化;否定是负强化。人们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组织利益,因此,强化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自觉地去维护组织利益, 从而实现或满足个人的需求。
(四)及时反馈。从模式中也可理解,主管人员应时刻掌握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详细情况,从而把握人们的目的,恰当地选择领导方式,以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根据这个模式或理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就获得不同的结论。这些激励理论各有各的特点,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学习就正是为了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真正掌握激励理论、方法、技巧,使之在指导与领导工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麦克莱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来说,成就需求比较强烈。因此,这一理论常常应用于对主管人员的激励。他还认为,成就需求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他指出,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它们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
上述诸理论,在我国并非没有借鉴意义。但是,每个主管人员必须牢记,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个组织的成员,即广大职工群众,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的人们的觉悟。国外管理界已把“觉悟”(consciousness)视为管理的要害, 他们有三句格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西方管理学家们也谈“觉悟”二字,殊不知,我们从没有政权到夺取政权,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靠的就是党的领导,人民的觉悟。所以,除了在研究和借鉴国外有关激励理论的积极意义的一面外,我们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创造出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