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在社会的各种组织内,管理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从社会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就构成了管理学(或称一般管理学),它适用于社会活动中各行各业的不同组织。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1985 年就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分别在研究生、本科生及全校工商管理学院有关各系本科讲授,1988 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列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现属经济、管理类 27 门通开课中的一门。为了满足校内外《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八年多来校内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管理学的大量资料文献、进行社会调查,以及进一步地研究探讨,编撰了本书。

在编撰本书时,我们考虑到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具有的四个特点:(1)一般性。它有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的管理学,例如工业企业管理学、商业企业管理学。生产管理学、质量管理学等等,管理学不是各种专门管理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概括、抽象、提炼和综合,因而属于基础性学科。

  1. 多学科性。管理学广泛吸收和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各学科的原理、理论和方法,它属于边缘学科,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2. 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管理经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4)实用性。管理学是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工作的有用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它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要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历史的、国外的经验,也要注意总结当今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

根据管理学的以上四个特点,对于本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我们还考虑到以下几点:

(1)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纵观国内外现有的有关管理学教材, 其体系结构和内容都有所侧重。有的偏重于定量方面,有的偏重于定性方面。两种侧重都各有其特点和长处。但是按照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八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效果,我们认为,从管理者出发,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这样一个思路来安排本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宜的办法。就是说,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该定量分析的,就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第二篇计划工作和第六篇控制工作;宜于定性分析的,则尽量删去定量分析的内容。(2)以史带论,知往鉴来,立足今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 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搞封锁是害人又害己。”①对于管理学来说, 情况尤其如此。因此,本书提出的某些理论、概念、命题,力求说明其来龙去脉,以利于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阐述,本书作为管理学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同各种专门的管理学教材难免会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遇有这种情况,我们在篇幅上则尽量压缩,力求把基本理论阐述清楚,为进一步学习各专门管

理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本书共分六篇(二十四章)和结束语。第一篇(1—3 章)阐述管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①《邓小平文选》(1975

—1982 年),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5 页。

当今管理学的主要流派;属于基本概念和“知往”的内容。第二至第六篇(4—24 章)按管理过程的五大职能,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等,分别阐明各职能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结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这些职能的方法和手段,为本书的主体内容,结束语:90 年代管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属“鉴来” 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本书的小结。本书可作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MBA)和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和实际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可以说是五易其稿。对本书的编撰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支持的有: 塞风。李占祥。徐昶、施礼明、邓荣霖教授。郑泽铭、何逵副教授(以上为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廖永平教授(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严圣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邢文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强振銮教授(福州大学财经学院)。在此谨致谢忱。参与撰写本书的有:朱锡莹(北京医科大学)、杨梅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卫伟、张雁、李晓光、杨文士、韩俊红(以上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杨文士、张雁任主编,并统纂全书。

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正处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深知本书还有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敬希读者不吝赐教。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国际企业管理 教研室

1994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