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果预测方法
因果预测方法是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对变量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一般来说,因果预测方法比起一般的时序预测方法来,刻划得更精细一些。
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因果关系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降雨量与粮食产量;房屋竣工面积与玻璃的消耗量; 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与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量等,都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对上述因果关系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结果的原因通常远不止一种,如粮食产量除了同降雨量有关外还与品种、施肥、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这就使得主要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不肯定性。对这种包含不肯定性的因果关系进行模型描述,并利用其进行预测的方法有回归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投入产出法等。
(一)回归分析方法。按照前述时间序列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固然消除了许多偶然因素,使时间序列规则化,但是,这种规则化是只凭数据说话, 并不说明规则化了的参数之间一定有什么因果关系,即它们本质上不一定是相关函数。没有因果关系的预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预测,而找出因果关系的预测才是本质上的预测。回归分析就是从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出发来进行的一种预测方法,它不仅剔除了不相关的因素,并且对相关的紧密程度加以综合考虑,因此,其预测可靠性提高了。
回归分析法的步骤: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有哪些可能的相关因素;然后收集这些因素的统计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等,求出各因素(参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根据这个方程就可预测未来。凡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回归方程问题叫做一元回归分析法;凡求一个变量(例如年份)对另外几个变量(例如某个产品的几个主要性能)的回归分析问题,叫做多元回归分析法。在技术预测中,多元回归分析法很有价值,它可以回答该产品“80 年代水平”之类的问题。
- 一元回归方程为:
Y = a) + b X
式中: )和b ——回归系数。
- 多元回归方程为:
Y = b0 + b1 x1 + b2 x2 ,Λ ,bp x p
式中, b0 ——常数;
b1 ,b2 ,Λ ,bp 为 Y 对 X1,X2,⋯,Xp 的回归系数。
当某种结果受到多种原因影响时,可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而当预测变量与原因变量均不止一个,且相互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时,就需要将多个回归方程联立求解。这种方法称为计量经济学方法。
(二)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它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的结合,是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状况预测和经济政策评价的有力工具,在西方国家,计
量经济学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问题上:
-
预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业循环(经济周期);
-
市场研究,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研究;
-
研究规划理论和评价经济政策效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推广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研究我国的宏观经济规律,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为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种广泛应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称为“领先指标法”。这种方法将反映经济活动的指标分为三类,即领先指标(Leading lndicators)、同步指标
(Coincident lndicators)和滞后指标(Lagging lndicators)。领先指标是与主要经济指标,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NP)相关的时间序列,其变化先于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二者的变化之间存在的时间差称之为领先指标的先导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增加货币供给将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但需要一段作用时间。领先指标的先导期可通过统计方法确定出其平均值和方差。在西方国家,领先指标常用于预测近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特别是用来预测经济的景气和衰退的转折点。领先指标与被预测变量的基本关系为:
yt = f ( xt − r)
式中,yt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 xt——领先指标;
τ——先导期。在 Tth 时刻 y 的预测值是:
yTth=f(xT+h-τ)
实际中,通常采用的是变量的变化率,即
∆yTth
= g(∆xTth − )
表 7—1 给出了美国一些领先指标及其平均先导期的例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故对经济形势变化趋势的预测成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掌握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对反映经济活动总量指标,例如工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等变化的领先指标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故反映经济活动总量变化的领先指标也会有所不同,这是我们在借鉴西方的领先指标法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表 7—1 美国的领先指标举例
领先指标 |
英文名称 |
先导期(月) |
---|---|---|
货币供给 |
Money supply |
28 . 9 |
住房建筑许可证 |
Housing Permits |
l4 . 8 |
股票市场 |
Stock market |
l4 . 5 |
抵押债务 |
Mortgage debt |
l3 . 7 |
住宅投资 |
Residential Investment |
l1 . 9 |
工商业贷款 |
Business Loans |
l1 . 5 |
资本商品订货量 |
Capita1 goods orders |
10 . 4 |
存 货 |
Inventeries |
9 . 3 |
工商业库存 |
Business inventary |
8 . 5 |
信用拖欠 |
Credit outstanding |
8 . 5 |
工业建筑 |
Industrial coustruction |
6 . 6 |
失业率 |
Unemployed Rate |
4 . 2 |
汽车销售量 |
Automobile sales |
3 . 9 |
自由准备金 |
Free reserves |
2 . 9 |
(三)投入产出法。一种更细致、更全面地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测和分析的方法称为投入产出法。这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瓦西里·列昂节夫(WassiLy
W. Leoniief)教授创立的。该方法的核心是一张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精心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其简化的一般形式如表 7—2 所示。
表 7—2 高度简化的投入产出表结构
产出 投入 |
中间产品 |
最终产品 |
总产出 |
|
---|---|---|---|---|
(Xij) |
X |
|||
Y |
||||
新创造价 值 |
N |
|||
总投入 |
X |
式中,Xij——j 部门进行生产时消耗 i 部门产品的数量(或价值);
(Xij)——消耗矩阵,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N——新创造价值向量,包括工资及劳动报酬以及社会纯收入(利润、税
金)等,反映了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初次分配的情况;
Y——最终产品向量,包括积累、消费、净出口等,反映了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使用情况;
X——社会总产品向量。社会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恒等是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前提。
为了建立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关系式,我们定义直接消耗系数 aij,其含义为生产单位 j 部门的产品需直接消耗 i 部门产品的数量(或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aij =
Xij
Xi
, (i, j = 1,Λ , n)
于是可将 Xij 表示成:
Xij=aijXj 写成矩阵的列式:
(Xij)=AX
式中,
a11
a12 Λ
a1n
A = Μ Μ Λ Μ
a a Λ a
n1 n2 nn
从而可建立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AX+Y=X
或
X=(I-A)-1Y
基本关系式表明,在已知直接消耗系数 aij, i、 j=1,⋯, n 的情况下, 只要规划出计划期末的最终产品数量、构成和分配比例(主要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生产性积累与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的比例等),也就是确定出最终产品 Y,就可以将计划期内各部门的总产品(或总产值)数量预测出来。这里计划的前提是最终产品的预测,计划的结果是对各部门总产量的预测规划,而对各部门总产量的预测又成为各部门制定计划的前提和依据。
自投入产出法创立以来,列昂节夫教授首先在 1945 年运用这种方法预测出战后美国对钢和其他原料的大量紧迫需求。几年之后,美国政府公开发表了 1947 年的投入产出表。
1965 年,列昂节夫教授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 1958 年的投入产出表预测了“削减军备对各部门和各地区的经济影响。”①
投入产出法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始于 70 年代初。我国在 1974 年首先试
编了 1973 年 61 种产品的实物投入产出表。随后,1986 年,正式发表了更为
详细的 1981 年全国投入产出表①。其后,许多省、市也试编了自己的地区型投入产出表。可以预计,在我国,投入产出法在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中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