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策例

如前所述,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这些阶段与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诸阶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正如思维离不开语言一样,决策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也需要一种“语言”,或者说需要通过一定的模型来表达。

将决策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结构绘成一张箭线图,称为决策树,见图 8—1。

目标 问题 可择方案 效果 概率 重要性 权衡 决定

二、决策例 - 图1二、决策例 - 图2二、决策例 - 图3O1 E11

P11

W11

图 8—1 决策过程流程图

决策过程的流程图表明,通过比较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特征设计出几个可行方案,每个方案都对应一个最终的效果,而方案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概率,决策者在权衡各方案时,除了考虑到方案实现的平

均收益外,有时还加入主观的倾向和偏好,最后的选择是在全面衡量各方案的利弊,并参照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做出的。把这一过程加以抽象就得到了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探索式决策过程的模型,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过程中,一直被决策者有意无意地使用着,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决策树的原理和应用。

假设,某公司为满足某种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拟规划建设新厂。预计市场对这种新产品的需求量可能比较大,但也存在销路差的可能性。另一种可能是最初几年销路很好,但几年后可能保持旺销,也可能需求量减少。公司面临几种可能的选择:建一座大厂,如果需求量很大则产品可完全占领市场, 并获得很大的收益;但如果需求量小,工厂会亏损。若建立一座小厂,在需求量小的情况下仍可收回投资,并可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如果遇到需求量大的情况,则很快会让竞争对手占领市场,这样不仅失去了获得高收益的机会, 还可能因竞争而使小厂原有的收益降低。还有一种方案是先建小厂,若试销期需求量很大再将工厂扩大。这个看上去较为稳妥的方案也存在某些问题。首先,对同样的生产规模来说,两次投资的总和要大于一次投资;其次,由于没能及时占领市场,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最终可能会失去一部分收益。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问题作适当的简化,但这决不是说,决策树不能用于更复杂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三种可行方案如下:

方案一:新建大厂,需投资 300 万元。据初步设计,销路好时,每年可

获利 100 万元;销路不好时亏损 20 万元。服务期限 10 年。

方案二:新建小厂,需投资 140 万元。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得 40 万元;

销路不好时仍可获利 30 万元。服务期限 10 年。

方案三:先建小厂,三年后销路好时再扩建,追加投资 200 万元,服务

期限 7 年,每年估计获利 95 万元。

我们进一步假设,根据市场预测,新产品销路好的概率为 0.7,销路不好的概率为 0.3。现在来看看根据这些情况应如何选择最优方案。该问题的决策树如图 8—2 所示。

图 8—2 中的矩形结点为决策点。从决策点引出的若干条树枝代表若干个方案,称为方案枝。圆形结点称为状态结点。由状态结点引出的若干条树枝表示不同的自然状态,称为状态枝。在我们的问题里有两种自然状态,即销路好和销路差,且已知其出现的概率。在状态枝的未端,列出了不同状态下各方案的收益值(或损失值)。各方案的期望收益计算如下:

点(1)[0.7×100+0.3 ×(1-20)]×10-300=340(万元) 点(2)[0.7×40+0.3×30]×10-140=230(万元)

点(3)95×1.0×7-200=465(万元) 点(4)40×1.0×7=280(万元)

由于 280<465,故

点(3)[0.7×40×3+0.7×465+0.3×30×10]-140=359.5(万元)

计算结果表明,应选择先建小厂,三年后若销路好再扩建的方案。注意, 这里我们为了简化问题,忽略了时间因素对不同时期内的收益和投资的实际价值的影响,也就是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但现实中,这种多阶段决策的时间差别可能对决策结果有重要影响。

销路好 0.7 100 万

-20 万

销路 0.7 40 万

30 万

好 0.7

不扩建销路差

1.0 95 万

1.0 40 万

0.3 30 万

前三年 后七年

图 8—2 一个多阶段决策的决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