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3 ICP 光源概略图

以上几种等离子体光源中 ICP 的分析性能最好,也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图 3 为 ICP 光源概略图,它是一支同轴的石英三管炬。三层套管中都通 Ar 气,但气流量和作用不同。外管中的 Ar 气流量最大,是发生工作等离子体的主气源。中间管中的 Ar 气流量较小。起辅助作用,使发生的等离子体向上稍稍隆起。中心管中的 Ar 气是载气,用它把试样溶液气溶胶化并导入等离子体区。

当管外的感应线圈中通入高频电流时,便会产生高频电磁场使 Ar 气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具有趋肤效应,加上空气动力学因素的作用,在三管炬顶部形成中空的环状等离子体结构,外观呈炽烈的火焰状, 各高度处的温度分布如图 3 中所示。这种环状结构的中央部分等离子体密度较低,让样品气溶胶正对着这一区域导入则阻力较小,可溶入等离子体区内部得到有效离解、激发或电离。

与经典的光谱分析相比 ICP 有许多优点:(1)光源稳定,再现性好, 克服了长期以来对于固体标样的依赖。(2)检出限低,一般可达 ppb(10 亿分之 1)级。(3)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广,可达 5—6 个数量级。(4) 测定精度远比经典发射光谱法高。(5)应用面广,分析速度快。几乎可分析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还能同时进行多元素分析。若与多通道光电光谱仪及计算机联用,其分析速度极快,分析 30 个元素只需一分钟。因此,ICP 已经广泛地用于化工、冶金、地质、农业、医学、环保、地球化学等许多领域,成为当今较为理想的分析方法之一。

  1. 在高分子科学上的应用 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分子科学上的应用发展很快,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1)等离子体聚合;(2)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3)高分子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其中,等离子体聚合是把有机单体转变成等离子态,产生各类活性物种,由活性物种相互间或活性物种与单体间发生加成反应来进行聚合,是一种新型聚合法。用这种方法易于对聚合物赋予各种功能,特别适合于研制功能高分子。例如电子器件、传感器用的导电高分子膜,集成电路用的光刻胶膜及气体分离膜等。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是把等离子体辐射作为能源对单体作短时间照

射,然后将单体置于适当温度下进行聚合,是一种不需要引发剂的新聚合法,适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合体或单晶聚合体,进行接枝聚合、嵌段聚合、无机环状化合物开环聚合、固定化酶等。

高分子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是利用非聚合性气体的辉光放电, 改变待加工材料的表面结构,控制界面物性或进行表面敷膜。可用来提高塑料的粘接强度,改善棉、毛等天然纤维的加工性能,如浸润性、丝纺性、耐磨性、色牢度等,也可用于表面杀菌。

  1. 在半导体器件生产上的应用 等离子体化学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上的技术进步。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年年都在飞跃发展。例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已从 1980 年的 64 千位发展到 90 年代初的 256 兆位水平。结构尺寸越来越微细,图形线幅小至亚微米量级,使一些传统工艺不可能再满足技术要求。这便持续不断地促进着等离子体技术的开发利用, 从 60 年代起至今已经形成一整套“全干法工艺”,包括等离子体氧化、等离子体聚合、等离子体显影、等离子体蚀刻、等离子体除胶等。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从化学的角度来看, 实现了许多工艺革新。例如,在传统的湿法工艺中,为了在曝光显影后的 Si 片上腐蚀出图形是采用酸配方,但这种工艺往往引起严重的“钻蚀” 现象,影响微细图形的保真度,重现性差,成品率低,已根本不能满足高集成度器件的要求。等离子体蚀刻则是一种干法工艺,把 CF4 之类的气体导入反应器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由生成的高活性氟原子与 Si 反应来达成蚀刻目的。体系的状态及腐蚀机制都与湿法工艺截然不同。布胶、曝光、显影、除胶等也都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工艺上的共同点是干法化、低温化、省资源、省能源,适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

综上所述,等离子体化学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

我国自 70 年代以来有关等离子体化学的科研课题不断涌现;从 80 年代中后期起在大学化学教学方面也有进展,已经开设了等离子体化学课程并出版了教材。今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对物质第四态感兴趣,应用成果更将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