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药面临的挑战
农药虽然使有害生物得到了控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它对环境的污染,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潜在的慢性毒性,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却日益为人们所担心,例如:大量使用六六六之后,在人体脂肪中已能检出它的β-异构体;除草剂■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称为二噁因(dioxin)的副产物,它们具有强烈的致畸作用,目前已禁止使用。在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中也常常能检出农药的痕迹,某些高持久性的化合物能在环境中滞留多年,并发生全球性转移,在远离使用现场的生物体内富集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 Rachel Carson 在其名著《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来作为防治害物的基本途径。然而,总结历史的经验,权衡农药的利与弊,当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生物农药目前无论从防治效果、防治速度以及药源和成本上均无法与化学农药相比拟。但是,她的著作在对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上起到了推动作
用。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施用后行为的深入了解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世界各国从法规上对农药的使用、生产和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实行了农药注册登记制度,要求对农药进行一系列的安全评价如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累积毒性、残留毒性、迟发性神经毒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甚至三代繁殖试验等,确保安全后才能允许生产,力求把农药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这就对农药的创制研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今后的新农药应该是只抑制害物特有的酶系统,不污染环境的无公害农药。
目前,综合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指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把害物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我国 1980 年全国植保会议上也提出:“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应从生态学的观念进行统盘考虑, 因地、因时、因害制宜地,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多种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 按此观点,对农药并不需要盲目的追求快速全部杀死害物,如能影响生物生理、生态而缓慢起作用的物质也应该是理想农药的候选物。这就可以打破过去农药类型的局限性,增加了供选择的范围,这种趋向有可能更新农药科学技术。农药今后的发展将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