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1. 乌拉圭回合谈判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如何制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促使发展中国家政策作出更积极的切合实际的改变,一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世界贸易协议预示着全球市场将进一步自由化,世界经济将因此而得到迅速的增长。但是,专家估计,发展中国家将只能从中得到很小一部分好处,而获益最大的仍将是发达国家,因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所最关心的贸易部门在短期或中期内并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它们所指望的贸易部门主要是或者说也只能是纺织品和服装业以及农业。但这两个领域的收入弹性都比较低,而且在高收入地区的消费支出中,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都是递减的。由于全球纺织品与服装市场以及农产品市场容量有限,其中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又主要为发达国家所垄断, 这方面的贸易利益已所剩无几,而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挤入这两个已经十分狭小的市场,并且所从事的又大都是低档次、低附加值纺织品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僧多粥少,发展中国家从这两个市场获利甚微,而且纺织品市场至少在 10 年之后才能实现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世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中得到更多好处的初衷也将因而大打折扣。
另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虽然现定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加优惠的差别待遇,但客观上,发展中国家以仿制为主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将受到很大阻碍,通过正当渠道引进又必然导致成本增加,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而言,它们是很难承受这方面的巨大开支的。不仅如此,而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在国际贸易进一步自由此之后,整个非洲从 2002 年起每年将损失 26 忆美元的贸易收入,印度尼西亚将损失 19 亿美元;而与此同时,欧共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中获利最多,其中欧共体从 2002 年起每年将增加 800 多亿美元的贸易收入:如果中国能加入到多边贸易体制中,中国可能是唯一从乌拉圭回合中获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从2002 年起每年可望增加 370 亿美元的贸易收入。
当然,乌拉圭回合的确切影响取决于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及其发展战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那些不具备产品比较优势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抓住贸易自由化或贸易减让所带来的机遇,它们甚至会由于失去了优惠待遇而失去其已有的市场份额。而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使由于降低本国关税而相应增加了产品成本,但由于它们根据有关协议出口较多,因而也就能够通过贸易自由化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由于这些国家多集中在亚洲,因此,乌拉圭回合所带来的贸易好处自然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倾斜。
总之,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将从中得到较多的好处、而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从中得到的好处甚微甚至还会出现受损的情况。因此发达国家在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较多好处的同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包括技术援助在内的各种援助,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尽快发展起来。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要想通过多边经济贸易体制带动自身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在各方面作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在过渡期间,将不可避免地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 队长远意义上来说,这些代价的付出是值得的,它换来的将是这些国家经济
的更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这也许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对乌拉圭回合表示不满但同时仍表示愿意接受的原因所在。因此,尽管我国复关进程受到了挫折,但加入 WTO 仍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策略。事实上,加入 WTO 对我国而言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WTO 与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贸易体制及其他配套体制正逐步向国际规范靠扰,为我国尽快加入 WTO 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严格地讲,我国在许多方面还同国际规范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便加入了WTO,也还有必要对一些贸易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设施作较大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国际上通行的规则和惯例,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促进竞争,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就贸易发展战略而言,国际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两种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内向型发展战略, 在这种战略下,国家注重的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占领和保护,为此,国家通常是采取倾斜的资源配置政策以优先发展本国产品的生产,尽可能用本国产品替代原来需要进口的产品,从而达到利用本国市场带动国内各个经济部门发展的目的。出口导向战略,又称外向型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下,国家注重的首先是国际市场的占领,为此,国家通常是采用倾斜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培养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打向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相比较而言,进口替代战略一般适用于那些国内市场较大,经济技术力量较强、资金较为雄厚的国家;出口导向战略则较适宜于国内市场狭小而自身又具备一定比较优势的国家。从实践上来看,进口替代战略曾经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尤其是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但由于其目光主要是向内,进口替代的结果又往往是对国际贸易的参与越来越少,难于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来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自身的迅速发展。并且,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且资金缺乏,进口替代的阶段越高,所付的成本也越高,而产品也往往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与之相随,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工业,对外通常只能建立很高的贸易壁垒来避免外国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其结果是资源大量浪费,保护国内工业反成了保护落后,导致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结构的矛盾日渐突出和激化。因此,有些专家认为,进口替代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部门是有推动作用的,但其适用是有阶段性的,且不宜太广,它应该主要用于培养产品的国际化优势,以便在占有国内市场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其他资源来推动自身的迅速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一般为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尤其是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其他资源,逐步培养起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带动了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即这些国家的发展往往需要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市场,容易为外在势力所控制。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这种战略已经作了很大修改和调整,但是进口替代战略的一些基本特征仍然存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关税总体水平较高、非关税壁垒较多的国家。虽然我国对贸易发展战略的确定同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我国在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上仍然存在着适用范围过于广泛的缺陷。我们知道,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作法,保证并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以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口替代战略在相当大的
程度上同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是互相矛盾的,加入 WTO 以后,进口替代战略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届时,由于关税和其他保护性措施的大幅度削减,那些靠保护维持生存的产业将直接面临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由于在成本、质量和性能上均同进口产品存在很大差距,这些产业将面临遭受淘汰的困境。当然,我国可以援引有关保障条款以使这些产业有所喘息,但保障措施的采取要附加相当多的条件,我国没有必要为了保护落后并没有潜力的产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对这些产业的放开也是早晚的事,不应该让其拖了后腿。所以,我国必须对原有的发展战略予以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着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不能不保,国际市场也大有潜力可挖,弃之可惜,所以,有必要采取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下, 国家可以放开那些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允许外国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与之公平竞争,对那些市场前景较好的幼稚产业,国家则应该给予充分的保护,并视其成长程度逐步解除保护,使之在必要的竞争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而对那些没有前景的落后产业,国家则应放弃保护,让其自然淘汰掉, 以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应该指出,国家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并不排斥幼稚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只要这种分工有利于幼稚产业的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是统一的,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的发展对贸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贸易事实上起着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有必要利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同国际市场的接轨在现阶段只能通过加入 WTO 来实现,因此,确定一种能够发现。维护和创造比较优势、促进国际公平竞争的贸易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