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WTO 与我国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钢铁产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我国钢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铁产量 1993 年达

8868 万吨, 1994 年可能超过 9100 万吨,到本纪末,我国钢铁产量可望突

破 1 亿吨。我国在 80 年代末就已成为世界钢铁产量大国,钢铁工业在我国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全国 500 家最大工业企业中。钢铁行业占了

82 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钢铁工业已逐步调整了发展战略,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困境。我国钢铁企业多达数千家,县以上国有钢铁企业上千个,但 99%以上是地方中小型钢厂。钢铁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效益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规模。按国际标准,钢铁企业最低规模也要达到 800 万吨的年综合生

产能力;在我国,企业最低经济规模也要达到年产 300 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而我国数千家钢铁企业中年产钢 300 万吨以上的只有 4 家,年产钢 100 万吨

以上的也不过 20 家。我国钢铁工业以世界 1/3 的企业数,却只生产出世界 1

/10 的钢,可见我国钢铁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大小、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无疑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有碍我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内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1992 年以来,我国每年要进口矿石 3000 多万吨才能满足需求。估计到本世纪末,我国每年需进口矿石达 5000 万吨以上。除了上述问题外,我国钢铁工业还存在产品品种少、质量低、技术设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落后等问题, 这一切导致了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客观现实。复关以后,如果仍然不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必将受到重大影响。

客观地说,加入 WTO 对我国钢铁工业而言是有弊也有利,关键是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以适应钢铁工业国际化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速钢铁工业的集中化、专业化和联合化,努力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化程度。如前所述,投资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大小、专业化水平低是我国钢铁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钢铁工业具有投资大、进难退更难的特点,钢铁企业除了走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外,几乎无路可走。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我国有一大批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生产规模过小的钢铁企业将在复关后被惨遭淘汰。因此,为增强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实力,必须打破现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根据专业协作、优势互补、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需结合等原则,走企业集团或跨国经营之路。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鞍钢、武钢、攀钢等通过扩大投入及兼并、联合其他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能力,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发展和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先进技术工艺,真正形成和发挥集团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与国际竞争来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尽快发展。要坚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方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国内矿石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进口国外矿石,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进口资源基地和进口渠道,并设法降低进口成本,以提高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要积极扩大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要抓住复关后各缔约方对我国取消歧视性贸易限制措施的机遇,尽快打入和开辟新市场,巩固既有市

场,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钢铁产品特别是线材、板材等普通钢材产品的出口,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加深,为避免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造成太大影响,要尽早建立合理的矿石资源储备制度和稳定的进出口渠道和市场。要积极扩大对外资的利用规模和技术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措施促进“三资”钢铁企业的发展,以促进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1. 深化企业改革,促进钢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来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走经济效益型的道路。长期以来,我国的钢铁工业一直是在国家严格的市场保护之下发展起来的,保护造成了企业对国家的过度依赖。企业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仍能获利,导致企业下思进取,这也是我国钢铁卫业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必须逐步削减对钢铁工业的保护,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不积极寻求进取就无法生存。要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要从经济上和政策上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引进先进技术给予优惠和扶持;要促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尽快国产化,要在挖掘自身技术潜力的同时,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同外优秀人才,以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国际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和品种的竞争,

    其核心是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将之具体化为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实际行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工人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加强技术攻关,真正使我国钢铁工业走上以技术促质量、以质量促效益的健康发展道路。同时,政府要加强对钢铁工业的宁观调控能力,并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以更好地引导钢铁企业科学决策,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