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 与中国资源配置战略

通过自由贸易使世界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充分利用是关贸总协定的目标之一;因为自由贸易会导致资源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进口替代战略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使资源利用不会偏离资源配置最优状态太远。因此,WTO 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尤其反对设置贸易壁垒和提供出口补贴的行为。

从我国的长期实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反映在资源配置战略上,主要是靠国内资源的积累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在国内资源十分有限、国内积累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强化国内资源的下均衡配置以适应国内需求结构的迅速变化。我国以高度贸易保护为特征的贸易制度和贸易政策也恰恰反映了我国在资源配置战略上强调内部积累和倾斜配置的要求,其结果是,一方面由于成本提高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上扬,为保护国内产品又只有提高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但与此同时,国内产品又很难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表现为严重的供给不足。当然,这种资源配置战略,在我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国际政治环境又于我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迅速动员国内资源较快推动我国的一些重要领域的工业化进程,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它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资源配置战略在相当程度上又是我国进口替代战略的反映,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而且,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很有必要在确定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同时对我国的资源配置战略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可以说,一国外贸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全面的资源配置战略,它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和金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开放经济,引入国外竞争,维持宏观经济高度稳定,鼓励储蓄与投资,激励各经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来实现。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我国己提倡了很久,但是由于贸易发展战略和其他方面的调整迟迟滞后,所收效果并不显著。为此,我国于 1992 年十四大正式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对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指出政府介入资源配置不是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不是削弱市场竞争机制,而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由政府对利润较低、投资周期长、规模大、见效慢的重要基础领域负责投资;在对外贸易方面,指出要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出口效益,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此,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点。

我们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了实现 90 年代的经济增长,我国无疑应保持倾斜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幼稚产业的升级与协调。但是,从开放型经济的角度看,这种倾斜应该有一定的限度,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我国的资源配置战略必须逐步减少对那些边际产出效率低的产业的资源投入,并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而将资源向边际产出效率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集中,提高创汇能力,并扩大出口,为扩大进口国外技术设备以及其他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可以说,加入 WTO 以后,出口部门必然将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均衡、高效发展的一个重点部门,我国资源配置战略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将反映为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即逐步放慢或限制甚至禁止国内紧缺的大宗资源型产品出

口,逐步减少或限制初级产品和能源含量高的产品出口,扩大具有比较优势、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的出口。鼓励进口新技术及相关设备,适当扩大国内短缺的初级产品的进口,增加那些有助于推动幼稚产业发展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着力提高质量,围绕“优化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益”多做文章,从而提高我国资源配置的优化率和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