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心灵松梆

河北师大《人口战线》编辑部 胡燕华

许多年轻家长感叹:如今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多了,但能力却差多了,养育孩子真是费力费神。的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孩子的头脑发育很好,知识面宽,求知欲旺盛,他们小脑瓜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常把家长问倒。但孩子身上往往存在很多令家长困惑的现象: 书本知识学得好,实际能力却差得多;智力因素较发达,而非智力因素较欠缺。

我的孩子就有这些现象。我儿子 6 岁前,是典型的两极分化:他活泼好唱,学习知识快,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记忆力犹强,他能记住日历,知道1990~1997 年的几月几日是星期几(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他拼音、计算、识字、绘画、唱歌均表现不俗,老师曾真诚地对我夸奖他:“你的孩子真出色!”我在欣慰之余,却又深感忧虑,因为,儿子有一个突出的弱点:社会交往能力差。他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遇事不会讲话,只会着急掉泪。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不会与同伴交往,对他的身心发育和良好性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不甘寂寞,身体以及心理的成长发育,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只和洋娃娃、玩具打交道,也不满足于只受成人约束,他们渴望到外面与同龄人交往。我儿子就是这样,他每每抱着满腔热情出去玩耍,却不能融到小朋友中去,与一两个孩子尚能玩,若遇到要同一群孩子玩耍,往往就游离出来或是被排斥出来,这个现象我从他 3 岁左右就注意到了。我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他不会玩,尤其是语言能力跟不上, 在玩耍和游戏时,他不能准确到位地应答对方,不会看对方脸色,说话有时辞不达意、呆气重。大概其他孩子觉得和他玩没意思,有别的小伙伴时,就把他给甩了,甚至有的孩子说他“傻瓜”。大人友好地摸摸他脑瓜,他可能认为是打他,可有的孩子推搡他几下,他也无所谓,若打重了,委屈了,他就哭,语言和行动都跟不上。

看我为此着急,有人笑我:“不会玩算什么毛病呀,学习好就行了呗!” 可我总觉得这不正常,于是就翻书查报找办法,一会觉得孩子是患了“早期孤独症”:记忆力强、说话幼稚,不能合群,这些能“对号入座”,可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唱,又不像是“孤独症”;一会儿又觉得他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语言发育滞后、爱哭、胆小、触觉过分敏感⋯⋯似乎像,可又没那么严重。经过认真反思,我终于为孩子找到了病根:依赖,没有独立精神。

在心理上过分依赖家长,没有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习惯。这源于我的

过分保护。由于我丈夫常出差,养育孩子的任务就主要由我来承担。从表面看这孩子没有娇生惯养,我注意放手让他自己学习、做事情,在吃饭、穿衣、整理图书、书包等方面都自己动手,唯独他出去玩时,对他不放心,怕这怕那,因此总是自己带他出去玩。由于家长陪在左右,孩子遇事就让家长给解决纠纷,而不是自己想办法,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没学会用语言讲道理、动脑筋,不大会遵守游戏规则,也没学会自卫,所以加入不到群体之中去。

我决心锻炼儿子。他 5 岁半时,恰逢暑假,我为他选了一个大他 1 岁的温和厚道的男孩,带他出去玩,并要求儿子遇事要动脑筋、讲道理,不能哭, 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让小哥哥帮忙。刚开始,我也不太放心,就从阳台上悄悄观察,但决不再下楼陪他玩:头几天,他玩回来,我都要问问他,帮他分析得失对错,渐渐地他主动汇报,非常兴奋,他在小哥哥的带领下,越来越会玩,越玩越高兴,小伙伴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后来不用小哥哥带着,也能和其他小朋友玩了,遇到谁都能跟谁玩到一块。他每天玩得泥猴一般,脸蛋通红,眉开眼笑,真正尝到了与同伴玩耍的乐趣。一个暑假过去,他有了明显的进步:语言表达能力大为增强,能与院里的各种孩子打交道,也能与公认的爱打架的孩子一起玩,因为他不“尖”,能很好地配合别人,虽处于“被领导”地位,但也并非委屈求全,而是乐在其中。他爸出差回来,惊讶地说: “嗬,儿子整天乐呵呵的,还变得能说会道了!”我说:“他经历了一次心理断乳,还能不长点本事吗?不过,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