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两个“苹果”

宁夏银川九中

周新夏记不得是在什么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个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很多,而给学生的评价却很低,学生对学习逐惭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另一个老师把作文最低分数定为甲下,好一些的是甲上,写得不错的是甲上加一个“苹果”。学生全部“改头换面”,成为充满自信,容光焕发的孩子⋯⋯

那刻成印章的“苹果”在孩子们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是否注意到多给孩子两个“苹果”呢?一位正上初中的女孩向我诉苦: 老师要求写一篇题为《土豆》的说明文,她以科学小品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

《骄傲的大豆》的作文,欢欢喜喜交上去,满以为老师会在全班当作范文读, 谁知却得了个“不及格”,理由是不按要求写。从此她对作文充满了恐惧和厌恶。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打分时要慎用“不及格”。他是从他教育家的高度来看问题的。那老师轻率的不及格, 扼杀的正是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一位老师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方法是喜欢、奖励与赞赏。”国外有些国家所提倡的“提格玛林翁效应”实际就是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这个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心理学家对一位教师说:“你班上有 5

个孩子将来是人才,请你多加关照。”老师对这 5 个孩子经常表扬,鼓励,

一年以后发现原来参差不齐的 5 名学生都成了优等生。我们都曾年轻过,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曾在我们心中引起过多大的激动啊!在我自己,就是因为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在班里读过我的几篇作文,最终使我这个准备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毅然报考了师范大学。一位同仁说:我们大多数的人经历了人生的波澜后,往往会变成严苛冷眼的人,在我们内心形成许多标准,并以这些来评价另一个人的标准,这些标准用来衡量身心成熟的大人,有时都难以负荷,何况是一个稚嫩的孩子呢?

多给孩子两个“苹果”吧,让我们的孩子充满自信、“容光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