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付出的越多,收获得越少?

山东省新汶矿务局实验小学 刘彦杰

在一次家访中,一位学生家长向我诉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她病得没有一点力气,一整天不愿吃饭躺在床上。当看到儿子高高兴兴放学回来时, 她强打精神硬撑着给孩子做饭。做完饭累得虚脱,呻吟着歪倒在沙发上,儿了吃完饭瞥了她一眼,连问都没有问一声。气得她心里老是在翻腾:怎么付出得越多,收获得越少?由此切入话题谈及孩子在学校内的表现时,这位家长却岔开话题说:“孩子个头长的比同龄孩子高。”言语中透露出几分满足。

由此我想到了时下市场上卖的瓜果蔬菜,个大色润,越看越顺溜,但吃到嘴里却走了样,味不如从前。原因:生长素用得太多,缺少充足的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风吹雨淋。

现代家庭中,很少有不以孩子为中心的,而独生子女政策更是把孩子的地位推向一个更高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上孩子的父母整天围着一个“小祖宗”、“小太阳”鞍前马后地小心伺候着。作为父母的宁可刻薄自己,一日三餐剩菜全吃、剩饭全包,有时候还就着咸菜、干菜了事,也要让孩子吃上奶蛋鱼肉;宁愿自己穿着几年不换的衣服节省一点,也要让自己的孩子穿得体体面面的,可谓无微不致呵护有加。还不断向孩子耳朵里输入“这是给你的”、“那是给你的”。久而久之,势必形成孩子“以我为中心” 的行为特点,只要求别人关心他,而他从不知道关心别人;只习惯于别人为他服务,而他却不懂得应该为他人尽义务。他生活的全部乐趣就在于索取, 从家中得到什么。

爱子是人之常情,不爱不为人之母。爱要爱得得当,溺爱反而是害。仅仅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是连动物都会的生存本能,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要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圆心”的特殊地位,从小建立起一种优越感和至尊感。对孩子提的要求要作具体分析,合理的要求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解

释清楚,不能迁就姑息。孩子无理取闹撒野,也不能心软妥协。家中有好吃的,特别是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不能让他一个人独自占有,即使大人想省下来,也要按人等分后告诉他别人不吃是有原因的,这是大人对他的关怀和爱, 并不是他应该全吃。在小时候这样做还可以,长大后就不能再这样做了。要知道,溺爱、娇纵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祸根。”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种现象,就一语中的地指出:“对父母铁石心肠的人都生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既是其中的一员,就要对家庭承担一份力所能及的责任,尽一份他应尽的义务。

附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