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白—我白!”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中学 彭兴云

教育,是摆弄一架漂亮昂贵的斯坦维钢琴,掌握其要领并有了娴熟的技巧,才会奏出无比美妙的音乐,是一种艺术;否则,是对艺术的践踏。

怎样将孩子引入父母设计的满意的行为模式,让他们走上理想的成长道路?这,或许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面对的共同课题。

现在时兴早期教育:胎教、幼教,有的教孩子练琴,有的教孩子学画⋯⋯ 笔者是教中学语文的,爱好文学,喜欢读点写点什么的,自觉家里藏书颇丰, 女儿的条件得天独厚,坚信在她身上有我一样的遗传因子。于是,在她 3 岁时,就教她背唐诗,希望从小在她心里播下文学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据说,当代女作家多得像天上闪亮的群星噢!

可是,我错了,女儿不听我的,把读诗当作游戏,我教她《静夜思》: “静夜思”

“静夜思”

“李白” “你白——我白!”

“什么你白我白?”我忍不住气,朝女儿吼道,“李白是一个人,唐朝大诗人!”

女儿伸出洁白的小手,脸憋得红红的,眼泪直打转儿,显然她受了委屈, 弄得我好尴尬。妻怨道:“女儿才 3 岁,知道什么?”我这才醒悟:女儿太小,还不懂得“诗”是何物,且四川人发音“l”“n”不分,实在是委屈了女儿。

像把一个未经排练的人推上舞台,她不懂规则,不懂生活和艺术是怎么回事,难免会闹出笑话——女儿在幼儿园,老师讲的是爱清洁,讲卫生,还

天天把小手伸出来比谁的干净(白),讲到你(李)白,怎么不想起“我白” 呢?妻说,别教那些深奥的抽象的东西啦,任其自然吧!

于是我便放弃了这种幼稚、脆弱甚至是徒劳的追求,教给小女儿一些初步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但心存奢望一刻也不曾幻灭:希望女儿带着我同样的梦想,豪迈地走向新世纪文学殿堂。又过了两年,女儿快上学了,我教她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秋思”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是不是外婆房前那座小桥?”女儿疑惑,好奇地问。

我觉得女儿提问新鲜,却也十分幼稚,便模棱两可地告诉她:“也许是, 也许不是⋯⋯”

“是才读,不是我不读啦!”女儿说着跑开(孩子坐不住,不能静心专一地学)。

没想到女儿学诗提出这么个条件,可值得欣慰的是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有了文字描绘的形象,有了回忆和联想。常说“胸中有丘壑”,要女儿学文学,首先得让她扩大视野,了解生活,热爱大自然。夏天,我带着女儿去郊外看那静静地浮在天边的美丽彩虹,漫步那童话般令人神往的月色世界,让她感受生活的真实与大自然的诗意,懂得“不只是外婆房前才有小桥流水人家⋯⋯”。渐渐地,女儿心中的世界不再是那样狭小和单一,她能从一种事物想到很多很多⋯⋯一天她指着中国地图惊奇地告诉我:“哇,祖国多像一只好看的母鸡!”又指着台湾岛屿,说“这是母鸡带着的小鸡吧?”“是啊, 它守在大陆妈妈身边才不感到寂寞。”我被女儿幼稚大胆的比喻感动了,跟她一起用想象编织美丽的故事。

教育,尤其是早期培养专门人材的教育,作为家长,光有望子成龙的急切愿望不行,还须注重教育技巧和儿童心理特征。我由以前对女儿的强求背诗转移到读山水,从对自然景物的观赏,感受到陶醉于五光十色的生活,启迪、诱导,逐渐培养她的热情和爱。终于,女儿站起来了,在文学的道路上, 我们一起读诗写诗联名发表作品。

我感受着教育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