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一次错怪
河北承德农校基础科 叶海峰
赵岩本来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好学上进,在家里老实听话。一次,班上有人丢了东西,查来查去他的疑点最多,班主任老师责令他写检讨,并把这件事通知了家长,做家长的更是恼火,斥骂他是“小偷”、“给父母丢脸” 等。半个月后,当问题查清,老师要还他清白的时候,派出所却来了电话, 说赵岩和几个社会青年一起当上了扒手,老师和家长大为震惊,为什么一次错怪,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心理学中,把这种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容易导致此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这种“贴标签效应”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应该引起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比如说,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很高,而孩子却反应慢,思维能力差,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为此常常受到老师的斥责,父母也称孩子是“大笨蛋”、“不是读书的料”。时间长了,孩子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差,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最后,任意放纵,破罐子破摔。
因此,针对心理学中的这种“贴标签效应”,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对一时有缺点和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经常性的贬低和训斥,从而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枚“黑标签”,以至于误导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最终,使“黑标签”变成了谁也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相反,做教师的要尽可能地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地、大张旗鼓地表扬,也就是有意识地给孩子贴上一枚“红标签”,这也是教育界常说的一句
话:“对于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要在课堂上,批评要在办公室里。”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常常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意识到自己是“好的”,从而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这枚“红标签”便起到了使孩子强化了好行为、淡化了坏行为的作用,“坏孩子”、“落后分子”也就变成了“好孩子”、“先进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