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朱 萍

我与赵牧同学第一次见面时,他母亲也在场。那是我刚走上工作岗位, 第一天给孩子们注册报到。“朱老师,这孩子的基础很差,又贪玩。真过意不去,给您添了一个‘包袱’。”他母亲深表歉意地说。

现在,赵牧就站在我面前。他显得很拘谨,低着头,不敢正面看我,目光一直盯着地面。

“快坐下吧,看得出来,你是个挺好的孩子!只要你愿意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的。”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他母亲拉着我,轻声地说: “您别对他太客气了。”临走时,又一再叮嘱我,对他儿子要严格些。我微笑着点点头。我想,严格,在教育中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作为新教师的我,应当追求哪一种呢?

第一次的作业交上来了。我批阅着赵牧的观察日记,错别字很多,语句也不通顺⋯⋯可是他的字却写得很认真,端端正正。透过这些字,我仿佛看到了他那颗要求上进的心。“良”字被我毫不犹豫地写在文首,并写下了评语:相信你一定会进步的。

谁知,这个小小的“良”字竟唤起他长眠于心中的对学习的极大热情。过了一天,他又交来一份书写工整的修改稿。真没想到,一个分数,一句批语,竟会产生这样巨大的力量。要知道,他还是个特别贪玩的孩子呢!我依旧写下了鼓励他前进的话。

学习成绩的上下波动,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考验。在赵牧还没有出现反复时,我就思考着:赵牧这孩子的词语基础差,如果他测验结果不好怎么办?果然,第一次听写词语,他得了个倒数第一的成绩。

“我妈妈每天都给我听写词语的,可是一到学校,我就又听写不出来了。”他说完眼泪便扑籁籁地落下。

“听写词语没写好,你就没信心了吗?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了,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不屑一顾地将他的听写本合上,继续说:“你在家里不是默写对了吗?在学校写不出来一定是心理太紧张了。来!我们再来默写看。”“嗯!”赵牧认真地点点头,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地、信任而感激地看着我。他迅速地打开听写本,对我说:“朱老师,您念吧,这次我一定能行。”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孩子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我的启发下,赵牧终于把一个单元的词语认熟,记牢了。

以后,赵牧的成绩一步步在提高,性格也一天天地开朗起来。我又因势利导,让他当上了班级的精神文明宣传员,参与班级的管理。

孩子的进步,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赵牧的母亲特地来学校感谢我说:“现在这孩子有了信心,这是我最高兴的。不知您注意了没有,这孩子现在连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了⋯⋯”

是啊,真正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只要教师不抛弃学生,学生是不会自我抛弃的。我清楚地意识到,与其说我的鼓励使赵牧获得了进步,倒不如说孩子的进步鼓励了我这位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

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这是我心中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