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鹿尾
(主料辅料)
猪五花肉⋯⋯250 克 |
酱油⋯⋯⋯⋯⋯10 克 |
---|---|
猪肝⋯⋯⋯⋯⋯75 克 |
精盐⋯⋯⋯⋯⋯2 克 |
肠皮⋯⋯⋯⋯⋯50 克 |
芝麻油⋯⋯⋯⋯30 克 |
松子仁⋯⋯⋯⋯15 克 |
味精⋯⋯⋯⋯⋯1 克 |
葱末⋯⋯⋯⋯⋯5 克 |
花生油⋯⋯⋯250 克 |
姜末⋯⋯⋯⋯⋯5 克 |
(约耗 25 克) |
白肉汤⋯⋯⋯550 克 | |
(烹制方法) |
-
将去皮的猪五花肉、猪肝分别制成细泥,再把松子仁切碎,把它们放在一起,加入葱末、姜末、芝麻油、味精、精盐拌匀,再用白肉汤(50 克) 搅拌成馅。肠皮洗净,灌入拌好的馅,用线绳捆紧两端,即为生“鹿尾”。
-
将生“鹿尾”放入汤勺内,加入白肉汤(500 克),用旺火烧开后, 改用微火煮 20 分钟。这时用竹扦在肠皮上刺 2 个小眼,使肠内的油水流入勺
中,再煮 10 分钟左右即熟。取出去掉线绳。
- 将炒锅置于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到七八成熟,把煮熟的“鹿尾” 蘸匀一层酱油放入炸 1 至 2 分钟,呈金黄色时捞出。趁热斜刀切成厚 0.33 厘米的椭圆形片,按原形摆在盘内即成。
(工艺关键)
-
若需做大量“鹿尾”,肠皮灌馅,每隔 16 厘米再捆一道,使馅与馅隔开,但不要把肠皮勒破。
-
用竹扦在肠皮上刺一小眼放气,保证鹿尾熟后不致涨破皮。
(风味特点)
-
在清代,鹿尾稀有昂贵,风靡一时。《水曹清暇录》中说:“近时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独贵鹿尾,一头全鹿,不过数金,而一尾等之。” 可想而知,当时的鹿尾只有达官显宦才能偶尝新,而黎民百姓则是难以吃到。为此,砂锅居的厨师们以猪肉、猪肝为原料,仿制成鹿尾的样子,冠以“炸鹿尾”的美称,曾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食客,“炸鹿尾”便逐渐扬名京城, 成了砂锅居的代表菜。
-
此菜颜色金黄,滋味清香,外皮略酥,里肉松软,蘸醋和姜汁吃,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