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疑诱导,启发思维,给学生思考的快乐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恰当地设置疑念、提出问题,是启发学生展开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获得灵感的源泉。学生通过探索解答不断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温故知新, 而且可以激发源源不断的思绪,培养自信心,有效地发挥其主动性,学生在愉快的思考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知识要点。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 笔者提出了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2)这篇小说写了丁举人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作用?(3)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在讨论第(2)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丁举人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丁举人是迫害孔乙己的凶手。除了这两种认识之外,学生就谈不出其他看法了。为了使学生打开思路,笔者又进一步启发:(1)孔乙己和丁举人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2)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3)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篇小说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经笔者这样具体的启发引导之后,通过研究讨论,得出了结论:本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又写了丁举人,这说明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了两种人:一种是像丁举人这样的统治阶级的爪牙,另一种是像孔乙己这样的没有走上仕途而又放不下架子、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废物,这都是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也就是本文写了丁举人这个人物的作用。这样层层设疑,启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较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