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施教过程

仍以游黄山为喻,那么,在这个过程里,导游(教师)要设法让游客(学生)兴味盎然地考察黄山地貌,饱览黄山胜景,增长自然知识,陶冶品格性情,然后带着深刻的体验和满怀的豪情走向自己的创造。

为明朗起见,我将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傍花随柳过前川

这是为时很短的一个阶段,是上路,是开课,或叫“导入”。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或按思考题默读,或按课文朗读。师与生同步进行,可教师往往多点随前顾后的事情。

  1. 要观察并判断学生热情是否足够,火候是否适宜,如是热度不够还得加温,其方法与前面预习阶段的作法有所类似,不作赘述。如果热度过高, 则由教师(或某位学生)来点轻松的调侃、小小的幽默或瞬间的滑稽,借此降低温度,散发热量。此为“瞻前”之事。

  2. 过程中不断调节教学节奏,调节方法。像车行于路,由缓而疾,如蝉鸣于树,由弱而强。其效果是逐渐聚集学生注意,此为“顾后之事”。

(二)石破天惊逗春雨

这是进入课堂五分钟之后的事了。教学的主目标已逐渐真切地“亮”在学生面前。哪些主目标呢?这在教师一方是早已预定的。如《挥手之间》毛泽东那缓而有力的“挥手”动作;《周总理,你在哪里》那“你在哪里”反复呼唤;《最后一次讲演》中那语气强烈的十个“你们”;《最后一课》中“散学了,你们走吧!”那无声的语言(动作)等都可作为主目标。它们大多属于作者感情到达极至时的神来之笔,是最适宜感情朗读的,尤其是教师的范读。读到激昂处,语调铿锵,神采飞扬,让学生跟着心潮澎湃,血液沸腾;读到悲哀处,语调低沉,使学生欲泪欲泣。继而再带领学生朗读,或整体朗读,读出壮美;或个别朗读;读出神韵;或交叉复合,读出和谐,让感情之浪潮此消彼长,奔腾不息。

当然,以上所述偏于文章中“重情”语段,这类语段在小说、散文、诗歌中很多,但不能尽限于此。平实说明文或知识短文就该从别的审美角度, 或找出其质朴处,或找出其缜密处,来作为主目标,同样可用“朗读法”。

(三)开怀谈笑任天真

观察了主要景点,继之以休憩闲聊、讨论评价或边观察边记录。就时间的比分来说,这是一个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自由性得到最大的体现,教师的牵引调控也丝毫含糊不得,尤需关注以下两点。

  1. 共识与异议 在这一阶段,学生畅所欲言,意见纷呈,其归宿多数能达到“共识”。当然也有教师调控的;一要遵照“文本信息”,二是遵循思维规律。即使如此,“钻牛角尖”,异想天开”等异议也还是容易出现的。教师首先要“大肚能容”,其次要“去粗取精”,其三是“察纳雅言,以咨诹善道”。如《绿》文中,“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读此句有学生问:“掬”的是“你”,怎么“吻”的又是“她”呢?这样的问题,一经

提出,教师立即采集、转载且发动更多学生来讨论,就能将讨论引向广泛或深入。有时教师难免也被难住,好像被推到峭壁,急出一身冷汗。不要害怕, 绝处逢生方显英雄本色。

  1. 设问与答疑 ①备设问以防静场。例如教《二六七号牢房》时备:“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也是七步”,为什么这样重复呢?教师《段大尉逸事状》时备:“吾戴吾头来矣”句中第二个“吾”字可删否?备此类题在必要时抛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块小石,激起些微涟漪,漾开学生心浪。② 答疑多时要选择。问题太多,教师来不及解答,太难的,不答,太易的也不答,一路拦腰斩去,学生似懂非懂。

(四)竞挑蝴蝶下山来

是一堂课的尾声了,时间或长或短不很一定,教学进行至此,是有个转折,吸入转为输出,口头转为书面,要动笔了,如何实现这最后快乐?

  1. 春燕满园随意剪,语词释疑、文字探源、妙句欣赏、美玉求瑕、层次分析、结构提要、中心论谈、人物述略、语病诊治、美文摘抄等等,任选一种做来。

  2. 试上高峰窥明月,能做则做,不做也行。且看二例,①《董昆武松打虎比较谈》②《狂人与康大叔的一场辩论》。设计此类题目想让学生在繁难曲折处用用脑髓。一般只板书不作解说,如作解说也类似猜谜,只对谜面作番推演,而将谜底捂住,以求造成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再入佳境,探求新知。

诚然,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是一般做法而不是一般规律,它可供教学之用并确定收获到快乐,但它经不起“艄公摆渡,日日重复”,有关快乐教学的规律尚有待于今后的实验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