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语言文字为形象刺激

——编演课本剧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福建仙游县度峰中学 林昭永

课堂上往往出现这种现象: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是为什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把语言文字化为形象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一直是人们关心、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我们知道,思维特征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 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初中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所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应该广泛运用实验法教学,就是为适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能不能也运用实验法让学生用形、声、色来思维呢?选择适当的课文,编演课本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已故剧作家曹禺曾经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曹禺的话阐述了演课本剧的意义。为此,本学期我在训练学生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编演课本剧的教学活动,效果很好。

在教授初中第五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结合课文后面关于“编课本剧”的单元作文训练,摘选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即从“鲁达到状元桥”⋯⋯至“鲁达打死镇关西”为止),布置学生改编成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要求学生务必认真写好。改编的方法参照课本两则寓言课本剧例文,台词以鲁达与郑屠的对话为主,掺合一些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成立编导小组,负责挑选剧本,物色演员和执行导演,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总设计师”的具体指点。演员分成三组排练,排练在课外进行,演出在课堂上,有简单的道具,朴素的化妆,服饰是参考课文的插图自己设计的。演出开始,演员进入角色,“鲁达”,性格豪爽,说话粗声粗气,“郑屠”平日称霸一方,为非作歹,“鲁达”的突然出现,使“郑屠”预感到情况不妙,于是他慌忙陪笑、打招呼,暴露了他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鲁达”的“寻衅”激努了“郑屠”,“郑屠”凶相毕露, 他亮出尖刀,直逼“鲁达”,“鲁达”一气之下,三拳就打死了“郑屠”。最后这一折打斗戏最为精彩,“鲁达”拳脚交加,又打又骂,情态生动逼直, “观众”拍手称快,场上气氛热烈,演出达到高潮,全场演出虽不过 20 分钟, 但掌声、笑声不断。课文中的历史人物通过编导的艺术再创作,已跃出纸面, 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舞台艺术形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唤醒了,他们在参与中获得鲜明的印象。

三台戏连演之后是简单的剧评,大家以课文内容为依据,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评说演出的成功与不足。言者因自己发表的意见受到赞许而欣喜, 闻者因听到别人的高见而惊讶,这一惊一喜之中,蕴含着无限的乐趣。大家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不仅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加深了,也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当场评选出“最佳演员”和“最

佳剧本”。课后,学生有的说:“在课堂上看的这出戏,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有的说:“演鲁达,我也行!”还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什么时候再演戏呢?”

在改编、排练、演出、评议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 从“不会”到“会”,从“要我演”到“我要演”,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改编,先要研读原文和例文,然后才能动笔写。读为了写,写促进读;排练和演出都要听, 要领会,要有表情地说;演出后要有针对性地评议。这其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一次较好的煅炼,此外,编演课本剧还为那些具有创作和表演潜能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发展了他们特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