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心组织讨论,形成“争鸣”场面,使课堂里群情激昂,高潮 迭起

把课堂比作舞台,表演的不能仅仅是教师。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 即使表演得再精彩,久而久之,“观众”也会产生“如今已觉不新鲜”的厌恶感。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风采,教师只作些点拨和引导就行了。基于此,我常常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各抒

己见,“百家争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我组织的课堂讨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各抒己见”式。教师首先巧妙地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的提问, 激活学生的思维,再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老师再画龙点睛地引导和点拨。我在讲完《故乡》、《多收了三五斗》《老杨同志》、《白毛女》与《分马》之后,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闰土、旧毡帽朋友、老杨、杨白劳、老孙头这五个农民形象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我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比较、分析,让他们各抒己见,激起了讨论的热潮,使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二、派别辩论式。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提问,有意促使学生因看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派别之间相互质难,争辩,用道理和事实证明自己的见解,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形成群情激昂的“争鸣”场面,给老师的综合分析提供水到渠成的契机。真理愈辩愈明,有时候,双方通过争辩,结果往往扬弃了自己的某些偏颇的见解,吸收了对方“合理成分”,从而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