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意启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词。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愤悱的时刻,求知的欲望最强烈,在这个时刻老师讲授知识,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清晰明确的观念和概念,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例讲《小溪流的歌》时,学生对于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和大树桩、乌鸦、泥沙,沉船,这两类形象有什么不同点,一时难以概括上来。这时,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寒号鸟》的故事, 讲完故事,我让同学们思考:寒号鸟是怎样冻死的?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较活跃。共同归纳答案是:懒,不思进取,所以才被冻死了。这时,我又问:“课文中哪类形象和寒号鸟一样,哪类不同?”同学们很快回答上来了。注意启发,适时引导,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固然重要,但不应墨守成规,即所谓“教有法但无定法”。19 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在小学校里,对话式的,问题式的教学是唯一的发展性的教学方法。但是有经验的熟练的教师,并不严格地无例外地遵循某种固定的方法。”可见,在课堂灵活多样的教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